對于像子路這樣的人,孔子便對君子如何發(fā)揮勇敢作出了解答。
由此看來,儒家的說教,至少從孔子本人的說教來看,是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多處事例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從訓詁到哲學
以上講述了儒家從多個角度,對“君子”進行了闡述說明。下面以“仁”為例,作相同考察?!墩撜Z》中有百余處言及“仁”。
樊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是一個喜歡提問的門人。《論語》中“樊遲問仁”曾出現(xiàn)過三次。孔子對此的作答如下:
A 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平常在家規(guī)規(guī)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
B子曰:“仁者先難而后獲, 可謂仁矣?!保ㄓ腥实碌娜似D苦努力在前,獲取在后,做到這些,便為仁了。)
C 子曰:“愛人?!保ㄈ始礊閻廴?。)
以上是孔子對同一人三次問及仁時作出的回答。對 B作出的解釋源于古注。新注的解釋為:吃苦在先,享樂在后。古注的意思是,要想實現(xiàn)目標不要選擇容易的方式。而新注的意思是說,要把困難放在前面,把享樂放在后面。
關(guān)于樊遲,在別處提到過“樊遲御”,據(jù)此可以推斷該人為孔子的馬車車夫。據(jù)說該人貪圖安易,追求物質(zhì)利益?!墩撜Z·雍也》中,樊遲在問仁之前,問到了“知”??鬃哟鹪唬?/p>
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此乃名句。似乎樊遲較為迷信,經(jīng)常參拜鬼神。于是孔子告誡他:“對鬼神應(yīng)抱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像你那樣過于接近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蓖瑯邮菃柸?,孔子對別人便作出了另外的答案。如,子張問仁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所謂五者,指恭、寬、信、敏、惠五種德目。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意思是說,出門與人會面,猶如接見貴賓;使用民力,猶如承奉大祭。后半句應(yīng)該不用解釋了。
司馬耕(牛)在《史記》中,關(guān)于言論提到
——多言之為躁。
而后,問孔子何謂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讱,謹慎之意。仁者說話不會隨便。對于司馬耕,此乃逆耳之言。
對孔子教團給予經(jīng)濟援助的富豪子貢,沒有問孔子何為仁,而是詢問“為仁”的途徑??鬃哟鹪唬?/p>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一個做手工或工藝的人,要想把工作做得完善,應(yīng)該先把工具準備好。想要對所居住的國家有所貢獻,必須結(jié)交大夫中的賢者,與士人中的仁義之人成為朋友。)
問仁的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直接問“何為仁?”也可以問“這樣是不是仁嗎?”門弟子原憲問道: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克(好勝),不伐(夸耀自己),不怨(怨恨),不欲(貪欲),可以稱之為仁人了吧?原憲自然也希望得到肯定的答復??鬃哟鹪唬?/p>
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解釋:能夠克制以上提到的四種不道德行為,實屬不易,然而只是這樣是否可以稱為仁,我就不知道了。抑制有消極之意??鬃硬⒉粷M足于只是不行不道德之事,而是希望有進一步提升道德的積極性。
關(guān)于仁,在孔子作出的所有回答中,以對顏淵的回答最為有名。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己,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克制、戰(zhàn)勝自己的私欲,復歸并踐行人間法則。一個人能在一天之中約束自己而按禮的要求去做,天下人就會把仁德的美名贈予他。仁是主體性道德,需要自身修煉,而不能依靠他人。)
自漢代儒教國教化以來,“儒者”們便專門致力于訓詁。如前所述“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對此可以解釋為:胸懷仁德,即便是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丟棄。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即便是到了夷狄之地,也不要被當?shù)刂藪仐?。當時主要是針對《論語》的成文習慣進行研究。在唐之前被稱為訓詁學。到宋代后,受佛教影響,儒者們已不滿足于訓詁研究。
諸多佛教文獻,在被嚴謹?shù)叵到y(tǒng)化后,構(gòu)筑起了思辨哲學的巨塔。而儒教一貫以來將繼承傳統(tǒng)作為重中之重,所以唐代在思想層面上占主流的是佛教。中唐之后,為了與佛教對抗,儒教也開始向哲學化方向發(fā)展。韓愈(768—824)提出了《原道》、《原性》、《原人》的排佛道論,并指出儒教也應(yīng)當樹立思想體系。韓愈的門人李翱積極地吸收了佛教哲學,在代表作《復性書》中,比其師更進一步地推進了儒教的哲學化進程。
而儒教的體系化和哲學化到了宋代后才真正實現(xiàn)。始祖周敦頤(1017—1073)及其門人程氏兄弟程顥(1032—1085)、程頤(1033— 1107)創(chuàng)建了儒教體系。
他們主張“理”為宇宙的本源,并將此作為最高范疇,因此人們稱該體系為“理學”?!袄韺W”之集大成者是南宋朱熹。朱熹的思想體系被稱為“朱子學”,逐漸成為了儒學的主流。
或許是受佛教的影響和刺激,朱子學的說教方式充滿了濃厚的道教色
彩。其中提到,世界充滿了氣,動態(tài)之氣為“陽”,靜態(tài)之氣為“陰”。
理將氣看作是異次元之物,氣為形而下,理為形而上,于是發(fā)展為二元化
的存在論。
人間之理為道德,自然界之理為自然法則。朱子學對這兩者未加以區(qū)分。同樣為理,應(yīng)究其根本。
朱子學提出“格物致知”。不僅要探索內(nèi)在之理,還要探索外在之理。世間萬物,應(yīng)窮其根本,這屬于徹底的主知主義。
朱子學的另一特征——絕對重視名教。它主張秩序是永遠的真理,應(yīng)該拋除私欲,不允許對封建秩序進行批判,這極大地迎合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此后,科舉以朱子學為基礎(chǔ),學問研究統(tǒng)一為清一色的朱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