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蘇曼殊靜坐之時,他總會想起幼小的他在古廟度過的一段光陰。當年蘇曼殊孤苦無依,是悲憫的佛收容了他。佛用慈和的目光撫慰了他心底的創(chuàng)傷,教會他容忍平靜,也教會他隨緣放下,只是那時的他還不懂世事,不明白深沉的禪意。如今千帆已過,他愈發(fā)地懷念那深山古廟和青苔覆蓋的石階,還有古木的檀香,空靈的梵音,甚至懷念飄逸如風的袈裟,以及幾碟野菜的清香。蘇曼殊明白,人生是一種交換,他留戀五味雜陳的煙火,就要舍棄菩提明鏡的清寧。
蘇曼殊在矛盾的思想中掙扎,幾番飄零,幾度輾轉(zhuǎn),胸藏萬丈煙霞,心卻隨塵寂滅,最終他在避無可避、心意涼卻之時,選擇再次出家。蘇曼殊的父親蘇杰生,為他在家鄉(xiāng)選聘了妻子,親自去尋他,要他回鄉(xiāng)完婚。蘇曼殊避而不見,他厭惡這種封建禮教包辦的婚姻,更重要的是,他恨他的父親,恨與那個家族相關(guān)的一切。這事之后,他決意遁入空門,不與紅塵往來。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一入佛門,萬境皆空。每日晨鐘暮鼓,他的世界應(yīng)該只有佛祖、木魚、檀香、梵音、蒲團、青燈,以及那一冊冊厚厚的經(jīng)卷。
據(jù)說,后來蘇杰生沉疴纏身,臨終前期待可以和蘇曼殊見上最后一面,卻不想,蘇曼殊拒絕回鄉(xiāng)。蘇杰生去世后,蘇曼殊甚至拒絕奔喪,父子之情薄涼至此,實在令人感嘆。佛說,父母恩最重,無論父母犯下怎樣不可以饒恕的過錯,做子女的都要原諒,并且要懂得孝順尊重。蘇曼殊后來雖然出家為僧,但是不守清規(guī)之事數(shù)不勝數(shù)。或者,他生下來就注定是一個半僧半俗、半俗半僧之人。
這只飄零孤雁,在倦累時需要尋找一個巢穴,避完風雨后,也許他又要遠行。他去了廣州蒲澗寺,當他跪在佛前的蒲團上再次剃度時,這次出家比之從前有了更深一重的境界。佛告訴他,舍得才能得,舍不得就不得,放下才能自在,放不下就不能自在。世間萬物,因緣而起,也因緣而滅。在千盞蓮燈下,那一刻,蘇曼殊將所有紛蕪往事都放下,心空,性空,意空??彰斓蔫笠羰菫榱讼慈ヒ磺袎m念,讓世間薄弱的靈魂有了寧靜的偎依。清淡的檀香,凈化了人間百味,在悲憫的佛前,連罪惡都是慈悲的。
蘇曼殊為自己的選擇感到不悔,他不知道,這簡陋的古剎是否給得起他一生的寧和安穩(wěn)。至少現(xiàn)在,他紛亂的心靈在佛的目光里漸次地平靜。他住進了禪房,簡潔的屋子里,一張床,一張桌,一把椅,一方木魚。桌案上,幾卷泛黃的經(jīng)書訴說著佛陀往生的從前。還有一盞搖曳的青油燈,在舊窗下,為那些迷失在塵網(wǎng)的世人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