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買下了尹師傅的作品,是一只“大阿福”。這也是尹師傅做的最多的一種娃娃。其實是一種兒童樣貌的神,很碩大。后來回憶起,大致相當(dāng)于《千與千尋》里巨嬰的形容。尹師傅做這類泥人兒,真是得心應(yīng)手。因為他有個一分為二的木頭模具,將泥填實,倒出來就是個胖大的兒童的雛型。尹師傅先給它刷上粉嫩的顏色,然后寥寥幾筆勾出眉眼,腮上潤上胭脂,濃墨重彩地涂上肚兜、長命鎖或者金元寶,就算是完工了。
這只“大阿福”是我對尹師傅感興趣的開始。泥塑并非南京的特產(chǎn),這就使得他的本事在一眾藝人中顯得特立獨行。加上他又總是很寡言,即使在一群年幼的擁躉注目之下,也依然是很安靜地做手邊的事情。他有一本畫冊,上面整齊地畫著用自來水筆描繪的圖案,下面標(biāo)著價格。這是他作品的樣本,你若看上了其中的一種,就指一指。他點點頭,就成交了一樁生意。由于他嚴(yán)肅的神情和沉默的態(tài)度,往往磨蝕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漸對他失去了興味。當(dāng)然他也不為所動,一如既往做他的事情。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我便是其中的一個。因為我對不明就里的東西,往往有一種執(zhí)著。長輩們現(xiàn)在談起我三歲時候,在北京中山公園的樹蔭底下看一窩螞蟻搬家,居然看了整整一個下午的故事,都掩藏不住當(dāng)時的擔(dān)心--覺得這孩子其實有些癡,在現(xiàn)在看來,簡直契合了某些自閉癥的特性。而時間久了,尹師傅也終于認(rèn)識了眼前的小朋友,并開始和我交談。話題開初都是很簡單和日常的,部分是出于一個成人對孩童的敷衍。尹師傅的南京話十分難懂,有很多拖音,也摻雜著一些出其不意的入聲。這是因為他吳語口音的濃重。當(dāng)我漸漸適應(yīng)了他的口音,有一天,便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做的東西,有點兒老土。并拿了附近剪紙藝人的“森林大帝”作為輔證,說明他不夠與時俱進(jìn)。尹師傅扶了扶眼鏡,很認(rèn)真地看了我一眼,依然沒有說話。但我不知道,我的話卻在將來造成了他手藝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