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少年人逐漸長大了。朱伯父卻隱隱還是覺出了不對。雖說傳禮為人是十二分的規(guī)矩。但對于大丈夫的道理,修齊治平之類,似乎并無想法。問起所謂宏愿,亦無關(guān)仕途與經(jīng)濟。有天朱伯父去書房探他,見他聽到人聲,就用書本遮住了什么。朱伯父于是將這本《樊川詩集注》掀開,愣了一下。書底下是只泥塑的大公雞。雖未上色,卻已粗具神采。尤其是一對翅膀,躍躍欲飛。朱伯父心里暗贊了一下,隨即又正色道,這是哪來的。他想,無非是家里把玩流傳的耍貨,到底還是個孩子,經(jīng)不起誘惑,教訓(xùn)幾句就是了。然而,傳禮猶豫了一下,清楚地回答他,說,我做的。這一答未免讓他心驚。
朱伯父駭異之余,第一次動了氣。然而傳禮這時開了口,說感謝他多年的養(yǎng)育。本沒有忤逆之心,但他對這泥塑,是真的愛。愿意作為畢生的事業(yè)。他知道伯父是為了他好。但人各有志,真是強求不得。
這寡言的孩子,從來未這樣健談。做長輩的一時間百感交集,只覺得自己的心血被辜負(fù),又抱愧故去的老友。一句“人各有志”卻真正傷了他的心,聽罷拂袖而去。
待人靜下來,再細(xì)細(xì)看去,覺得這物件絕非初學(xué)所作。便又問說是誰教的。傳禮照答說,沒人教。這便是天分了。
這時候的時局,其實又動蕩了些。朱伯父想起自己的處境,亦是無著,就有些感概。這么多年來,對這孩子的前途,其實多少有些一廂情愿。時勢造就之功,可遇不可求。然而,治世亂世,有一技傍身,卻是沒有錯的。他便下了一個決心。
第二天,他便帶了傳禮去見了他的堂兄朱文忠。朱文忠是惠山排行第一的泥塑師傅。若這孩子真有造化,也就過得了他這一關(guān)。
傳禮坐定,朱文忠便要出題考他。卻見這孩子手在桌子底下活動,問他做什么。他就伸出手,掌心是一個泥人的頭像。定睛一看,竟和朱文忠的面目不差分毫。堂兄弟兩個便知道,這孩子是鐵定要吃這碗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