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然并非完全站在清政府的一方。就在給清政府提供幫助的同時,日軍參謀本部又批準將少量炸藥、雷管出售給革命軍一方。
但日本并非只是坐山觀虎斗,在提供軍火"幫助"兩方打仗的同時,日本向漢口派出一支名為"中清派遣隊"的諜報軍官,負責偵查中國的情勢。
中國的內部混亂,對于日本而言就是機會。后來日本每次加緊對中國的侵略,一般都是選擇中國出現大的危機之時。而日本的借機侵略,又加深了中國的危機。這一點,在后來的全面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時,尤為明顯。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如果將侵略中國或在中國謀取更大利益作為一場牌局來看的話,日本無疑拿到了一把好牌。本來就風雨飄搖的清政府,面對國內危機不得不向列強求助,而各列強之中,日本距離中國最近。所以日本開始采取的觀望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穩(wěn)地掐住了清政府的要害。
鑒于當時中國南北對峙的形勢,日本根本就不需要動用大量兵力。既不必像甲午戰(zhàn)爭那樣海軍、陸軍全面上陣,也不必像"七·七事變"后的大軍長驅直入,而是坐山觀虎斗,等待清政府以及后來的當權者向其求助。
就在觀望的同時,日本加緊制定統(tǒng)一的對華政策。
1911年10月24日,內閣通過了一份《關于對清政策》。其核心是,日本應該通過不斷的努力,以求對清國占有優(yōu)勢地位,使?jié)M洲被日本占領的狀況保持下去,并從根本上解決滿洲問題。
10月28日,日本駐華公使提出進一步分裂中國的想法,認為日本應該抓住目前的局勢,在華中、華南建立獨立國家,并幫助清政府維持統(tǒng)治。這樣將"三分天下",使清政府與漢人政府長期對峙。
這就是后來日本幫助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成立"滿洲國"的最初設想。這位駐華公使的建議并沒有得到采納。但是,分裂中國的領土,已經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核心政策。以中國土地為根據地,對中國進行長久的掠奪,在此后30多年里,一直是日本的侵略方針。
武昌起義讓清政府猝不及防,遠在太平洋另一邊的孫中山也未曾預料。12月25日,在美國獲悉革命已經成功的孫中山漂洋過海抵達上海,得到革命派的熱烈歡迎。幾天后的1912年元旦,長期流亡海外的職業(yè)革命家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孫中山的政府面臨與清政府一樣的經費困難。革命不是喊口號那么簡單。
據日本史學界披露,日本曾向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提出"租借滿洲"以作為支持臨時政府的條件。至于當時孫中山是否表態(tài)支持這一條件,曾為學術界爭論。
中國形勢變化之快,是當時的日方所始料不及的。到1911年11月底,中國18個省中已經有15個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啟用3年前被"罷免"而實際上一直在操控北洋新軍的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