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都市,甚至是廣大的農(nóng)村,這種大家族的情況沒有了,都是一個個小家庭,那么這種情況相對來講就比較少?,F(xiàn)在的孩子都非常強調(diào)隱私,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隱私。我兒子很小,但他就有隱私時間,他規(guī)定一天的某段時間父母不得進入他的房間。他稱這段時間叫隱私時間?,F(xiàn)在的孩子有時候藏一點小東西,尤其是讀書以后藏一個日記本,藏兩張小的游戲卡,有時候藏兩封同學之間的通信、小條子,都不在《弟子規(guī)》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nèi)。因為現(xiàn)在情況不一樣了,咱們不用按照《弟子規(guī)》說:你不能藏,藏了以后你讓我這個做爸的替你擔心了,你給我交出來。這不行,這樣反而會惹麻煩。所以學習《弟子規(guī)》,有的時候要考慮時代的變遷。
我們現(xiàn)在理解了"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的道理。那么《弟子規(guī)》接下來又提出了哪些小輩應(yīng)該遵循的規(guī)矩呢?而這些規(guī)矩的背后還隱藏著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尊親和長輩所喜好的,小輩應(yīng)該盡力去辦到;尊親和長輩厭惡的、討厭的、不接受的東西,小輩應(yīng)該趕緊把它放棄掉。小輩的身體如果受傷了,那么就會讓尊長擔憂;小輩的品德若有污點,那么就會讓尊長蒙羞。
"親所好,力為具"是指小輩要盡量滿足長輩的喜好,這在古代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講了很多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故事,在這里我再給大家講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以此印證中國古代這個傳統(tǒng)。
第一個故事叫鹿乳奉親。周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郯(tán)子,從小非常孝順,他的父母年紀大了,眼睛不好,突然有了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喝鹿的奶。大家知道鹿是最警覺的動物,你打獵都很難接近它的。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披上鹿皮往深山里面爬,想這樣接近鹿群,偷偷地擠一些鹿的奶,拿回來奉養(yǎng)自己的雙親。但是他萬萬沒想到,就在他正要接近鹿群的時候,旁邊有一個打獵的人正搭著箭在那兒瞄著。正當獵手舉起弓箭要射他的時候,他趕緊高喊:我是人,不是鹿,我是想取鹿乳孝敬我眼睛不好的雙親的。獵人一看,知道原來他是人不是鹿,所以就沒有射他。郯子就留下了一條命,而且成功地擠得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雙親。這不就是我們講的"親所好,力為具"嗎?
還有一個是在《佛說睒(shǎn)子經(jīng)》里邊記載的故事。古印度有個國家,叫迦夷國,迦夷國里面有一個人叫睒子,這個睒子隨著雙目失明的父母一起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生活當然非常困苦,但是睒子對父母非常孝順,他平時和林子里的鹿混得很熟,因為大家都在森林里,經(jīng)常一起生活。有一天,這個睒子還是像往常一樣披著鹿皮去為自己的父母打水。哪知道,正好碰上國王來打獵,誤以為他是一只鹿,就射了一箭,把睒子給射中了。而糟糕的是,這支箭是毒箭。臨終前,這個印度孝子就把自己父母雙目失明、生活非常困苦的情況告訴了國王,請國王開恩,能夠照料自己的父母。最終,這件事感動了天神,天神賞賜給了仙藥,不僅使這位印度的孝子睒子死而復活,而且使他雙目失明的父母重見光明。后來,這個故事就隨著佛教的傳播傳遍了中國。大家如果到敦煌莫高窟去旅游,就會看到敦煌壁畫里面有睒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