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鴻瞥過游龍去,虛惱陳王一事無
“君王不得為天下,半為當時賦洛神?!?/p>
唐代李商隱以柔情詩作講述著曹植的浪漫愛情,而后世熟知甄洛也多半由于曹植的那闋《洛神賦》,然而這段情雖美麗動人,卻又虛無縹緲。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植被魏文帝曹丕封為甄城侯,第二年,晉封為甄城王,作《感甄賦》。后來,甄洛之子曹叡即位為魏明帝,將《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
曹植在《洛神賦序》里寫道:“黃初三年,作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p>
此賦與甄洛未必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只不過叔侄兩人先后為該賦所起的兩個名字,恰好嵌進了甄洛的閨名,于是,那個在洛水之畔贈送枕頭給曹植的女子,便由伏羲氏之女宓妃變成了文昭皇后甄洛。
而后,唐代李善在為《昭明文選》作注時又引用了這樣一段出處不明的文字,這也成為這段洛水情緣的藍本:
魏東阿王(曹植),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曹操)回于五官中郎將(曹丕),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曹丕)示植甄后玉縷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甄后)已為郭后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曹叡)留宴飲。乃以枕賚植。植還,度軒轅,少許時,將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見女來。
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歡情交集,豈常辭能具。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發(fā),羞將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訖,遂不復(fù)見所在。遣人獻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后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
其實,若以現(xiàn)實來衡量,甄洛與曹植之間恐怕沒有太多的情感交集。另一位晚唐詩人便說出了與李商隱截然相反的話:“驚鴻瞥過游龍去,虛惱陳王一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