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鏡子
王鋒/文
前幾年,每次看到好萊塢演員們的訪談,都會感嘆,因為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幾句有質(zhì)量的話來,而中國演員卻很少有人做到。近幾年這種情況好些了,一方面是演員們經(jīng)歷了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過程,成長了;另一方面,是出現(xiàn)了幾個好的采訪者,易立競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同行,我知道要做出一篇好的訪談非常不易,需要很多條件。
首先,采訪者要身在一個好的媒體平臺,才有可能在對的時間爭取到對的人接受采訪,還能爭取到好的采訪條件,這都是前提。而對采訪者本人而言,可能更需要建立一個有水準的價值體系?!都~約客》和《知音》的價值體系不一樣,對一個人的判斷就會不一樣。一個采訪者也應建立起自己的標準:這個人是否值得采訪,接觸后對這個人的總體判斷,及要爭取什么樣的對話結果。同樣一個劉德華,在蔡康永的《真情指數(shù)》、陳志云的《志云飯局》、朱軍的《藝術人生》上,夸張點說,可以說是明顯不同的3個人。這本書里,這么一批人物,都能以大致相同的態(tài)度與易立競對話,可見易立競所營造出的氣場,以及她的標準。
一個優(yōu)秀的采訪者還需要下“笨工夫”。這可能是當下的普通采訪者們最容易提高又最缺乏的素質(zhì),也是中國媒體和美國媒體最明顯的差距。比如《紐約客》的特約作者戴維?塞繆爾斯所寫的一篇關于國際珠寶盜竊團伙的報道——《粉紅豹》中提到,“過去的一年中,我與10個國家的17名警探進行了交談”,這一句,就可見他下的工夫。近幾年我密集地接觸到美國媒體的文章,發(fā)現(xiàn)《紐約客》、《名利場》、《GQ》、《ESQUIRE》甚至《MAXIM》、《CONDENAST TRAVELER》,無一不是在用笨工夫做事,這是他們的行業(yè)標準。我知道的國內(nèi)作者中,能這樣做的人還是鳳毛麟角,據(jù)我所知,易立競就是這種肯下“笨工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