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學習在先,立業(yè)在后(14)

聽南懷瑾講經(jīng) 作者:陳南


古代的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他雖有一嘴用兵之道,臨陣時卻潰不成軍;現(xiàn)代人大多知道一些滅火的基本常識,但臨陣時又有幾人擁有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zhì)而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呢?可見,要把理論的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實踐是最重要的催化劑:要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要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實踐;要掌握游泳的本領,就要敢于“中流擊水”;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就必須反復進行實踐。認識是在變革的實踐中產(chǎn)生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分辛苦一分才”;“不經(jīng)歷風雨,哪能見彩虹”……都道出了實踐的重要性。

人生在世,我們總會有所追求,為生活,為理想。追求并不是簡簡單單的空談,更多的是需要你敢于實踐,用實際行動來證明?!皩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永恒的真理。

什么樣的起點,就會有什么樣的終點

懈怠之人,猶如舂杵,有二種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損壞;二者不能自立,棄地即臥,漸不堪用。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jīng)》

【譯文】:懈怠的人,就像用來舂東西的杵,有兩種情況,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一天一天使用損壞;二是不能自立,丟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長日久漸漸不能使用。

南懷瑾先生強調(diào),對懶惰的痛恨,中西完全一致。中國的儒者常說“天道酬勤”,他們所謂的“勤”,不僅指勤于持家,還包括勤于治學,勤于修身、處事、立業(yè)等。孔子也要求他的學生勤勉地做世上之事,即“敏于事”?!妒ソ?jīng)》上說:勤勉的人常在君王左右。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極端鄙視懶惰,他稱懶惰為“撒旦的蒲團”,認為當一個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時,就會想入非非,進而做出不道德之事。因此,智者的任務就在于不讓任何人懶惰。以南懷瑾先生的觀點,一個人,天生兩只手,就是要做事;生來一雙腳,就是要走路;甚至眼睛要看、耳朵要聽、嘴巴要講話,都是天賦于人的本能。如果不用,人不就成為廢物了嗎?

其實,懶惰與貧窮還是孿生兄弟。因為懶惰,所以貧窮;因為貧窮,因此容易懶惰,它們互為因果。所以,一個人要想改變命運、改變貧窮,必須舍棄懶惰,要能勤勞精進。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懶惰。一沾懶惰,富可變窮,窮或成惡,至無所不為。因此,對于“懶惰”一詞,不可不深戒自儆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