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講述的故事是:九一八事變,朝鮮反日組織光復會起義失敗,一對革命志士攜帶幼女英子兒子英男流亡中國。丈夫第二年回國組織反日斗爭杳無音信,妻子于九一八事變后帶一對兒女流落到松花江中下游的格節(jié)地區(qū),投入當地的抗日斗爭,與其子英男一起被日本人虐殺。成為孤女的英子被游擊隊帶進深山。為實現對烈士許下的諾言———保護她活下去直到戰(zhàn)爭結束送回朝鮮與爸爸團聚,游擊隊前赴后繼,直到全軍犧牲,被保護者反而成了這支隊伍活下來的最后一名戰(zhàn)士和軍旗的擁有者,奇跡般地代表全體死者迎來勝利的曙光。直到2001年的一天,女主人公英子已是生了8男2女的老人,她卻獨自生活在一個窗戶閉封、境如山洞的屋內,她在等待著自己人生最后一個誓言的實現……
這部書在展開主要線索的同時,濃墨重彩地再現了以秋雨豪為首的抗聯十六軍從誕生到全軍戰(zhàn)死的過程。書中既寫了中國人與日本人的激烈戰(zhàn)斗,也寫了中國人、日本人和作為第三方的狼群的激烈戰(zhàn)斗,真實顯現當年日本人吃人、中國人被吃、連狼群也活不下去的殘酷場面,展現了獸性與人性、現實與理想、變態(tài)心理與正常心理、英勇與怯懦、生與死的激烈搏斗。
音樂和音樂會的出現是本書的另一大亮點。音樂會和戰(zhàn)爭是水火不容,但和本書的主人公卻不可分割。英子自小在劇院的后臺長大,在音樂會中長大,由于幻聽世界上所有的聲響都在她耳邊成了一場場音樂會。進入戰(zhàn)爭后,耳畔幻聽到的音樂和音樂會成了她抗拒戰(zhàn)爭聲響和死亡的僅有的東西。音樂會和戰(zhàn)爭是我們主人公英子的命運的兩翼,起到的是方向相反的作用,就好像是兩種力,一個將她拉向死,一個將她拉向生。英子直到抗戰(zhàn)勝利那一天到來前也沒有擺脫掉戰(zhàn)爭,這樣她就不能沒有音樂和音樂會。音樂與音樂會其實已成為作品中的一種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