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崔護在《題都城南莊》中感嘆: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因為大自然對于人類來說太奇妙、太偉大、太深奧,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而無情并無盡地展現著,同時表現為空間上的升跌縮脹,所謂的“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自然造化,確實奇妙無窮。
二是人類由于具體情感的功能,因此對于類似太陽與月亮周期運動現象主觀地賦予了情感功能,并以此作為情感投射的對象,因此,經常出現“多情卻被無情惱”的現象。這種情感,如果代代相傳,則會逐步形成民族潛意識,這種民族潛意識在外在因素如太陽活動周期變化的條件下,就可能出現周期的群體情緒“癲狂”。
宋代蘇軾有首《蝶戀花》,就是表達了人們面對自然的周期運行,往往出現拋錨情感而自尋煩惱的現象,拋錨的情感與變化中的天地周期運動往往出現時空錯位,故而人類多情的詩人往往因移情煩惱,但成功人士不為外物所左右,堅定自己的目標。蘇先生是從政的理性人,但他卻有太多的詩人氣質,你看他在晚春時節(jié)有多“煩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根據我們上面的討論,表面上人類情感的波動周期,其背后隱藏著太陽、地球和月亮的周期運動的合力結果,有周、月、年、5年、7年、8年、17年、21年、36年、49年、64年等。時空轉換,人們的情感卻可能永遠拋錨在過去的時空中,這是我們認為童年回憶最美好和媽媽的飯菜最好吃的基本道理,也是現代行為金融學揭示的人們在投資過程中的家鄉(xiāng)情結和處置效應的情感原因。
蘇軾老先生在《江城子》中懷念亡妻,所以感人,就是因為此詞充分表達了人類對于逝去親人的真實的感情留戀: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昨夜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三是人類的情感變化是有周期的,不過即使人類知道其情感周期,但情感周期卻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人類無法控制情感的周期運動。試問,為何小小的月亮讓人如此牽腸掛肚?為何人類對于月亮如此地迷戀?我們相信,蘇軾老先生《水調歌頭》中的解釋不一定很周全: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如果按照宋代的科學水平進行“格物”,確實感嘆“此事古難全”,人們只能望天興嘆,無可奈何。如果我們從宋代的情境中將鏡頭拉回到當代,引入現代天文物理科學時,一切就明白了?,F代物理學認為,站在越高的維度,物理學揭示的真相越簡單。
人類活動的空間,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在太陽系內仍然受制于以太陽、月亮、地球三角關系組成的時間力量。這樣,無論是人類的經濟活動,還是政治活動、文化藝術活動,國家政策、國際力量、機構力量和個體力量間的博弈都將以時間為背景展開。時間是空間的表現形式,無論歷史如何演變,無論人類的情感如何變化,永遠離不了對太陽的崇敬、對月亮的依戀和對地球的依賴。因此,太陽、月亮、地球三者在人類的情感中分別扮演了父親、愛人和母親的角色。如果明白了三者對于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意義,我們就明白古代詩人對于月亮情有獨鐘的原因了。
時間流逝著,但人類的情感卻拋錨于古代人類曾經的愛戀者;一旦人類的情感由詩人的個體感情深入了民族潛意識、由詩人的情感化為人類共同情感的時候,人類對于外界事物的認識也必然出現圓缺陰晴和悲歡離合的現象。
宋陸游在《釵頭鳳》中表現對前妻的感情,歷來為人贊嘆: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這種情感現象,在當代資本市場,行為金融學通過心理研究得出結論,稱其為群體非理性的“周期運動”。這種周期運動出現在自然界,也出現于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這就是個體面對天地運行和社會經濟運行時無法把握“命運”的原因。陸游在宋代,在以“孝”為核心的“修身齊家治國”的文化大旗下,無法擺脫母親之命,只能休了自己心愛的妻子,但他的感情卻無法“休”掉,仍然拋錨于前妻身上,只能在悔恨中度過余生。
其次,“不與地斗”,是因為孔子不僅強調要講究順天而行,還講究人要與自然和諧。仁者,本質上是愛人的意思,擴展開來,還要愛自然。這是因為人類消費的一切,除了太陽的熱能外,都是來自于地球的產出。熱愛自然,才會珍惜地力,講究最少的投入產生最大的福利,形成環(huán)境友好的格局。
孔子認為,人生在世的榮華富貴、光宗耀祖不過是實踐道行的副產品,實踐“仁”的道德,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仁人君子”,才是成功人士的人生目標??鬃幼非蟆叭省钡默F世的目標,與釋迦牟尼教導他的學生人生目標是追求無上的正等正覺、了悟宇宙人生大道的出世主張雖然很相似,但又不同??鬃又鲝垺熬邮碂o求飽,居無求安”,為追求實踐生命中與世俗大道的成功,不受“我相”所束縛,要求“士志于道,而恥衣惡食者,未足與論也”,他認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因此,一味追求物質享受而不追求人生最大的本質要求,人們是無法得道的。
但是,孔子認為如果飲食不當也會影響得道,因此,孔子認為環(huán)境友好的最大內容,首先在于人類的飲食方面。春秋戰(zhàn)國時代,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較差,人均壽命30歲,孔子得享73歲高齡,長壽之道是因為有良好的飲食習慣。
孔子在飲食方面有“八不食”原則:“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奔醋兩兾恫怀?、陳舊不吃、不鮮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作料不妥不吃,還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看來孔子老早就有了食品安全意識,防止病從口入。除了“八不食”原則外,在吃肉、喝酒及飲食保健方面,孔子也十分講究。
一是“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孔子講究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種類的食物的比例,肉類食品吃的數量不能超過“飯量”,只有合理搭配主副食品,才能充分吸收動物食品中的營養(yǎng)成分,這樣才有利于人體的新陳代謝和健康長壽。
二是反對“恥衣惡食”,“惡食”意即挑食、偏食,講究平衡配膳,葷素結合,粗細搭配,促進健康。
三是食不求飽,節(jié)食益壽?!笆骋叻诛枴薄,F代醫(yī)學研究證明,經常飽食(如肉食過量),會增加胃腸的負擔,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還會使血液過多地集中在胃腸,導致心臟、頭腦等重要器官缺血,不利于身心健康。
四是很講究營養(yǎng)飲食,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秴问洗呵铩酚涊d:“文王嗜菖蒲菹,孔子聞之,縮項而食之。三年,然后勝之。”菖蒲根很苦,非常難吃??鬃涌s著頭頸吃,一直吃了三年才習慣。據《孝經》記載:“菖蒲益聰?!笨鬃映暂牌眩且驗樗粌H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更看重營養(yǎng),即養(yǎng)生。
五是“唯酒無量,不及亂”??鬃泳屏坎淮螅茏晕叶糁?、適量而飲。酒精是肝臟的“克星”,長期大量飲酒,酒精會損傷肝細胞,導致酒精肝、肝炎、肝硬化、肝衰竭以及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
六是“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餐飲要有生姜吃,中醫(yī)認為春夏養(yǎng)陽,夏季吃姜的好處是溫養(yǎng)脾胃和全身陽氣,對冬日畏寒怕冷人群尤為適合。
七是“食不言,寢不語”,講究吃相文明。因為人在吞咽食物時,呼吸動作是暫時停止的。如果吃飯時大談大笑,那么呼吸和吞咽食物必然會同時進行,食物容易誤入氣管或鼻腔內,發(fā)生嗆咳、噴嚏、流淚等現象,若是魚刺、碎骨、豆粒之類一旦誤入氣管,則后果更是不堪設想。
八是飲食要合乎時令。孔子在講究與地利平衡時,還不忘與天時的和諧,他提倡吃應季的食物,“不時不食”,遵循大自然的陰陽之氣采備藥物、食物,這樣的藥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氣,氣味淳厚,營養(yǎng)價值高。只有食物的氣味合乎時令、生長成熟符合節(jié)氣的時候,才能得天地之精氣。因此,當代流行的反季節(jié)食物,理論上講沒有時令季節(jié)的特性,也沒有時令食品的營養(yǎng)價值。有專家提醒,在食用反季節(jié)蔬果時,應注意陰陽平衡,夏季陽熱較盛應少吃燥熱的食物,冬季則應少吃寒涼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