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人在想什么?
與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類似,公元前500年前后,印度學術界出現(xiàn)了正統(tǒng)哲學古印度六派哲學——數(shù)論派、瑜伽派、勝論派、正理論派、彌曼差派和韋丹塔(吠檀多)派,因相信《韋達經》擁有至高權威,被稱為印度的“正統(tǒng)派哲學”。其中瑜伽派的思想,是程朱理學的思想營養(yǎng)之一。和非正統(tǒng)哲學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婆羅門教及其支流的六大派為正統(tǒng)派哲學,非正統(tǒng)哲學(沙門思想)包括自由思想家思潮,主要有佛教、耆那教、順世派和生活派。
1六派哲學,佛教誕生的理論源頭
婆羅門教源于韋達教,形成于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7世紀,因以崇拜梵天而得名。它信奉多神,以梵天、維施努和希瓦(濕婆)為主神,認為它們分別代表宇宙的創(chuàng)造、護持和毀滅三個方面;相信輪回業(yè)報之說。婆羅門教在其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哲學學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數(shù)論派、瑜伽派、勝論派、正理論派、彌曼差派和韋丹塔(吠檀多)派(見圖2)。
圖2《大學》產生的時空背景之二
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5世紀,因佛教和耆那教的廣泛傳播,婆羅門教一度衰落,但在4世紀笈多王朝時又有復蘇。8—9世紀間,經商羯羅等人的改造,演化成為印度教或新婆羅門教。
總之,六派哲學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相同的,就是以獲得人生的解脫為其終極目標,不重視現(xiàn)世中人生的幸福,強調尋找并確定人生在宇宙坐標中的位置,追求與梵天即宇宙合一及達到宇宙合一的修持方法。印度正統(tǒng)哲學偏重人生與宇宙交流,可能與其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生存不成問題有關,因此可以整天苦思冥想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未來等等玄學,因此想而不做,以思想代替了行動。
2佛教哲學:中國儒家成功學的外來營養(yǎng)
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5世紀,當時印度傳統(tǒng)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神權統(tǒng)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xiàn)了種種反傳統(tǒng)信仰的沙門思潮。佛教屬于沙門思潮之一。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被稱為佛陀)在大約公元前6世紀建立,其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認為人們的一切煩惱(苦包括生憎、老憎、病憎、死憎、愛別離憎、怨憎會憎、求不得憎、五陰熾盛憎)都是有因有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因緣可以理解成事物生成、發(fā)展、滅亡過程中內外條件相互作用的力量關系。成就事物的成住壞空。佛教哲學的基本理念是緣起論。緣起論,是佛教對存在、生命的根本看法。佛教認為,世界的一切存在,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都是由因緣即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內在根據與外在條件的集合而生起,因緣集合則成,因緣散失則滅。如果聯(lián)系2500多年后馬克思主義者論述的“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思想,我們發(fā)現(xiàn),佛教的有關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觀點,其理論深度超越了佛教徒以外的人們的想象。佛教以“離苦得樂”為其理論論述的中心和起點,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解放的理論論述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佛學的根本目標是幫助眾生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從生死流轉中超脫出來,以達到自由自在的境地。因此,佛教的重心是人的世界中精神和物質層面的提升。佛教認為人類具有兩重性,一是最具可塑性、可轉變性,有追求成功的內在需求,最易于提升人格;二是人類如果沉迷于欲望,也最易于沉淪。佛教哲學的使命就在于提升人格,進行自我實現(xiàn)并幫助他人實現(xiàn)解脫。
佛教哲學成功方法是“戒”、“定”、“慧”三學,是實現(xiàn)人生最高成功理想必須修習的三種基本學問。戒是止惡行善,定是止息念慮,慧是正確思維。佛教主張“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戒,是在行為上修持佛教道德規(guī)范,這是全部修習的起點、前提,定與慧的實質是破除妄念,以求心意清凈,也就是修持主體在心態(tài)與思維上的去惡歸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靜其意,是諸佛教?!?/p>
佛教的理論核心是“四諦”說?!八闹B”的組織是以苦諦為根本,以道諦作為人生解脫的理想途徑,強調成功的標志就是離苦得樂。佛教認為人生是苦難的,世界充滿了種種的苦痛,其原因就在于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無明、執(zhí)著。“無?!焙汀盁o我”乃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明白無常無我的道理,是生命產生痛苦、不能究竟人生真相的根源。人生的理想在于斷除現(xiàn)實生活帶來的種種煩惱和痛苦,正視現(xiàn)實人生,行“八正道”,是獲得一切善、根除一切惡的理想法門,是覺悟人生,進入解脫境界的關鍵。
因此,佛教闡述世界是苦的及苦的原因,同時給人指出了一條離苦得樂、通向解脫的新途徑即八正道?!鞍苏馈笔欠鸾膛囵B(yǎng)和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修養(yǎng)的行動規(guī)范?!鞍苏馈痹凇八闹B”中屬于道諦的范疇,是佛教的解脫法門,即佛教的方法論?!鞍苏馈彼婕暗氖侨说木裆詈臀镔|生活兩個方面,佛教在強調成功者不僅具有健全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特別強調建立健全的精神生活。八正道完全排斥了縱欲和苦行兩種偏見,為人生尋求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