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要提到的是,在那些正廳和兩側(cè)走廊柱子高度相同的哥特式教堂中,建筑師們巧奪天工的設(shè)計,讓人如入夢境。當(dāng)人們站在不同的方位向看同一根柱子時,這根柱子好像有了生命,會馬上從人們眼前消失。走在這樣的教堂中,人們沐浴在透過紫色玻璃透進來的神秘光束中,立時產(chǎn)生一種溫暖的感覺,如夢如幻。這種感覺只有在我們兒時的童話世界里才有,是那么美妙,那么神奇。不管那個時代的人們當(dāng)時受了多大的苦難,都在這種感官的享受中得到了補償。
前面已經(jīng)說過,墻壁從哥特式建筑中消失了,而窗戶則后來居上成為哥特式建筑的特點。這一變革引起畫家們的不滿,因為他們失去了繪畫的載體。但事物利與弊是連在一起的,畫家并不會因為沒有墻壁繪畫就放下畫筆。他們開始尋找用于創(chuàng)作的新材料,于是,木板、羊皮紙、帆布等材料進入他們的視線。但是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由于那時顏料的附著力很差,創(chuàng)作在新材料上的繪畫很難保存。這個問題直到幾百年后才得到解決,天才的凡?愛克兄弟在顏料中加入了油,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于是,一種我們至今仍在使用的繪畫技法誕生了,那就是——油畫。
還是那句老話,凡事有失就有得。墻壁的消失,使繪畫家失去了創(chuàng)作的載體,卻使玻璃燒制師有了用武之地,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明了染色玻璃。說起染色玻璃的制作,不禁使我們想起中世紀的一些藝術(shù)家,他們用鋼、鐵、銅等金屬材料創(chuàng)作,是當(dāng)時的重要人物,但他們必須依賴熔爐才能取得成功。
就技術(shù)而言,制作染色玻璃就是在普通玻璃中加入氧化金屬為其著色,或者是在普通玻璃表面燒一層顏料,用鉛條固定那些小塊玻璃,使其形成某種樣式或圖案。工人們制作染色玻璃的過程更像是制作馬賽克,不同于繪畫。但玻璃的用途又不同于后兩者,制造工人們在組合玻璃時,必須避免陽光透過玻璃后出現(xiàn)大塊的色塊。他們需要十分精心巧妙的調(diào)理好各種顏色,好讓透過玻璃的陽光盡可能的柔和而生動,讓人感覺很舒適,就像在炎熱的夏天跳進海里般愜意。
然而,燒制玻璃也遇到了難題,比畫家們遇到的問題還難以解決。因為安裝玻璃的窗戶很小,所以不可能獲得良好的透視效果。而我們的祖先那時也和中國人、日本人一樣,不懂透視法,自然也不會抱怨什么。但當(dāng)大家后來都懂了透視法,并用這一方法欣賞藝術(shù)品時,這些染色玻璃就顯得“過時”了,不再賞心悅目,最多只是引起人們的注意。
染色玻璃技術(shù)也像中世紀的許多“發(fā)明”一樣,起源于東方,具體什么時候傳入北歐已經(jīng)無從查證。威尼斯是歐洲玻璃工業(yè)中心,同時也是歐洲最早使用玻璃的地方,大概在10世紀?,F(xiàn)存最古老的玻璃在巴黎圣丹尼教堂,但其年代應(yīng)該在11世紀中期之后。還有一座教堂使用的玻璃略晚于圣丹尼教堂,但也稱得上是古老了,這座教堂坐落在法國的沙特爾附近的勒芒小鎮(zhèn)。后來,染色玻璃傳到了英國,其中坎特帕雷大教堂的染色玻璃在英國最為古老。羅馬人曾用鐵格子固定淡綠色的玻璃,但這只能稱為有色玻璃,并不是染色玻璃,而且羅馬人也沒有向染色玻璃的方向發(fā)展。
染色玻璃這門創(chuàng)新技術(shù)受到歡迎,并迅速傳遍歐洲各地。染色玻璃極大的激起了人們對美的追求,成為人們在幾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渴望得到的東西。但是,當(dāng)時的玻璃因稀有而變得非常昂貴,可與白銀相媲美。而且,運輸過程也極具風(fēng)險,玻璃很容易被打碎。一般的城堡和住戶根本用不起玻璃,普遍的狀況是,用木板、油布之類的東西擋一下墻上的那個洞。對于當(dāng)時忙于生計的人們來說,做飯還沒有用煙囪,吃飯還沒有用刀叉,那么屋里采光不好或是灌點風(fēng)就更無所謂了,誰也不會在意這種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