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許多事情我們都是一知半解(1)

平常道 作者:蕭然


很多時候,我們想當然的東西未必正確,我們自以為弄懂了的東西也可能多是一知半解,經(jīng)不起三問。任何固執(zhí)己見都有可能成為一種“障”。莫說本來就認識不全面或者錯誤,就是確切的東西,過于鉆牛角尖而排斥異端,也可能會讓我們重新陷入認知誤區(qū)。(提要)

今天看到臺灣一位教授的文章,談正義的成本。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了追回被偷的1塊錢而花10塊錢,為了拯救1個士兵而犧牲8個士兵,值不值得?

看到這個問題,我當時的感受是,這是道德和道義層面的問題,怎么能用經(jīng)濟的邏輯套用呢?

為了追回1塊錢多付出的成本是不能用經(jīng)濟眼光考量的。換句話說,追回的1塊錢的價值其實不是1塊錢本身,而是一種社會道義和正義。同樣,為了拯救一個大兵而付出更多的生命就更不能簡單地用得失去衡量,它體現(xiàn)的恰恰是人類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相反,見死不救才是應該遭到譴責的。

故,在正義和道德層面,不能用商人的眼光去斤斤兩兩地計較。想到這里,先對文章有了偏見,于是放下。

剛好手頭沒有太多事,別的文章又不疼不癢,于是再次拿起這篇文章看下去。讀完才發(fā)現(xiàn),自己剛才的結(jié)論太草率。

文章的問題其實是作者在給學生講課時的設問。多數(shù)學生也是持我上述的觀點。但是,接下來,作者的追問讓他的學生包括我啞口無言。

如果正義可以不計算成本,我們還舉上述的例子,但把它放大,看看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如果為了追回1塊錢,我們付出的不是10塊,而是10000塊,為了救一個大兵,犧牲掉的也不是8人而是1000人,你又會怎么想?

天呢,看起來只是數(shù)量的變化,但問題的本質(zhì)也隨之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因為這個成本我們已經(jīng)無法承受。

到這里我們才明白,正義的成本是有底線的。10塊的成本我們可以承受,為一個士兵付出8條生命,雖然慘烈,我們也可以承受。但是,成本繼續(xù)上升,雖然正義還是那個正義,但是我們已經(jīng)難以接受。

從這里可以看到好萊塢的高明之處。《拯救大兵瑞恩》假設的8人這個數(shù)字,剛好契合了我們的承受能力,為正義付出這樣的成本,既讓我們心疼,又讓我們對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感動。其實,莫說現(xiàn)實戰(zhàn)爭中不會出現(xiàn)為了救一個士兵而損失一個團的情況,就是真有,也沒有哪個傻瓜會把它搬上銀幕,因為沒有人能承受這樣的正義代價。

看完這篇文章,我思索了很久。倒并不在于文章讓我搞清楚了正義的成本是有限度的,更在于這件事讓我發(fā)現(xiàn)我們思維的誤區(qū)。

很多時候,我們想當然的東西未必正確,我們自以為弄懂了的東西也可能多是一知半解,經(jīng)不起三問。任何固執(zhí)己見都有可能成為一種“障”。莫說本來就認識不全面或者錯誤,就是確切的東西,過于鉆牛角尖而排斥異端,也可能會讓我們重新陷入認知誤區(qū)。

艾豐先生前一段對我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只是一個真理,而相反,真理都是兩個,而且都說的通。這樣的例子在現(xiàn)實中比比皆是。比如資本,你說它丑惡,有無數(shù)實例可以證明;你說它美好,同樣有充分的證據(jù)。這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唯角度不同而已。

所以,千萬別陷入自己習慣的邏輯而不能自拔,自以為是搞不好會害死人的。2007-06-15 

評論:

非常贊同這一點。特別是一些歷史和文化,褒貶不一太多了。大家都不了解實際,經(jīng)常沒有明確證據(jù)就潑墨涂鴉。

從學術(shù)的角度講,很多研究,在命題和結(jié)論之前都有條件和相關(guān)定義。這樣是為了避免誤解。而人際溝通、企業(yè)決策為什么有很多困難甚至矛盾和錯誤,也在于很多前提不知。

經(jīng)濟學有所謂“信息不對稱”,所以我們才會這么花力氣去建設信息化社會,避免這種“不對稱”的擴大。(時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