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入世并無一定,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為之修行;反之,“以入世之心行出世之形式”,則是空披一件袈裟??上В@樣的沽名釣譽之僧人不在少數(shù)。而只圖耳根清凈,不食人間煙火,至多是小乘境界而已。(提要)
小女巫的留言頗有禪機。
不過,她說:“很難說,佛家的看破世事、不問凡塵好,還是像先輩魯迅先生等人終其一生不平則鳴、啟發(fā)世人好。”從她的詰問,可以看出她對佛家的出世是有某種偏見的。
但她的“根本就沒有紅塵,所以也不用看破?!闭f的精妙。
其實人們對佛的“偏見”多于“正見”,我們總認為佛門凈地,晨鐘暮鼓,不問世事,這只看到佛家的一方面。
其實佛家修行,離不開“凡塵”,你問也好,不問也罷,此生你是跳不出凡塵的。所以,出世、入世并無一定,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為之修行;反之,“以入世之心行出世之形式”,則是空披一件袈裟??上В@樣的沽名釣譽之僧人不在少數(shù)。而只圖耳根清凈,不食人間煙火,至多是小乘境界而已。要知道,“大隱當隱于世也”。此其一也。
恰恰是“根本沒有紅塵”,即所謂六祖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因此,對凡塵問與不問就都不存在。不過是一個階段,問與不問都有其道理。此其二也。
今天燒香拜佛的眾生,絕大多數(shù)是臨時抱佛腳的角色,其實并不明白拜的本意,以為上面威嚴的泥菩薩能保佑你。其實,如果你種下善因,不拜,佛也能保佑你;反之,你殺人放火、無惡不作,誰能救你?
佛不是救世主,佛至多是告訴我們一些人生和宇宙的道理,你信了,并按照他老人家的指點做了,他就能救你;如果你癡迷不悟,佛也沒有辦法。所以,拜佛其實就是拜自己,讓自己按照佛的教導去修行而已。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千萬別指望靠燒香拜佛而能不勞而獲,天底下哪里有此等好事?因為,一炷香才多少錢?想靠一炷香錢就換取一座金山、銀山,這樣的投入產出比,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可能達到。所以,自己的福田還要自己去種的。 2007-03-28
評論:
好一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蕭然師兄,誰人識得,汝墨鏡摘下,眉宇然,竟有種女相.呵呵.
如我佛如來,如西行唐僧.
足見佛緣至深哦。 (匿名)
我記得有個故事,說一個婦人無法過河,碰巧兩個和尚經過,婦人求助,希望能背她過河。一僧說,出家人不近女色。沒有幫她。另一僧二話沒說背婦人過了河。因為在他眼里,行善事,眾生沒有不同。
一直很喜歡這個故事,符合我對佛家的理解。不過我本俗人,對佛家有點偏見也屬正常。呵呵。 (小女巫)
想起了趙州禪師的那句“吃茶去!”
其實生命可以被活得很小很純,而置身于此境界卻可以收獲很大很爽! (大天使)
“紅塵”也好,“凡塵”也罷,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想法、一種感覺,嘴里喝著酒,肚里裝著肉,懷中抱著美色的時候就不要談佛了。要談,等六根清靜以后再說也不遲呀。
(曹操)
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朱光潛的這句話說的太好! 引用得也很到位!“事”便是“事業(yè)”“實事”,反之就是蕭然老師所謂的“形式”了
巧合的是,朱光潛還說了一句名言:“小的就是美的”又恰恰對應了大天使的回復:“其實生命可以被活得很小很純,而置身于此境界卻可以收獲很大很爽!” (不垢不凈)
覃賢茂點評:
喜歡納蘭信德的這首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兒,比翼連枝當日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