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節(jié):譯序(1)

道德情操論 作者:(英)亞當·斯密


被溫總理五次推薦的亞當·斯密巨著:道德情操論

譯序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紀英國政治經(jīng)濟學和倫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斯密于1723年生于蘇格蘭法夫郡卡柯爾迪的一個海關(guān)職員家庭,14歲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數(shù)學和哲學,17歲轉(zhuǎn)入牛津大學深造;1748年,到愛丁堡大學講授經(jīng)濟學、修辭學與文學;1751年,又以教授的身份返回格拉斯哥大學,講授邏輯學和道德哲學,后當選為格拉斯哥大學校長,1764年辭職,擔任布克萊公爵的私人教師,在陪同公爵到歐洲大陸旅行中,認識了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重農(nóng)學派代表魁奈和社爾閣等名流,這對他后來經(jīng)濟學說的形成影響甚大。

斯密生前發(fā)表了兩部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zhì)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舊譯《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前者影響力在經(jīng)濟圈,而后者則廣泛涉獵倫理學說。但在學術(shù)圈之外,似乎更多的人只注意到他對經(jīng)濟圈做出的貢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杰出的倫理學家--這可能是因為西方工業(yè)革命導入商業(yè)社會的緣故,致使人們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利己"上--所以當人們把他的《國富論》奉為經(jīng)濟學"泰斗"級教科書時,對他"不務(wù)正業(yè)"地研究廣含"利他"主義的《道德情操論》倫理觀點,就有些不太適應了。

《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形成認識上的沖撞,起于與亞當,斯密同時代廣出哲學家的德國。正是日爾曼人首先掀起了關(guān)于"斯密問題"(也叫"斯密悖論")研究和辯論的熱潮,以至后來這種熱潮席卷全世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有趣的是,三百年過去了,有關(guān)"斯密問題"仍沒有一個能受到公允的解構(gòu),以致于"斯密問題"迄今為止仍是學界的一樁"懸案"。

應該說,《道德情操論》作為亞當·斯密倫理學方面的代表作,其地位并不在《國富論》之下。但奇怪的是,《道德情操論》和作者的死亡一樣,當時沒有引起多大注意,也許人們正在全神貫注地為法國大革命事變和英國農(nóng)村方面可能引起的反應擔憂。他下葬于坎農(nóng)門教堂墓地,墳上的墓碑很不顯眼,上面卻刻著:《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長眠于此。很難想象一個能比此更為持久傳世的碑銘了。相比之下,他在任教時期寫下的《道德情操論》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