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閱讀和世界聯(lián)結(jié)起來
學生們讀某本書的理由經(jīng)常讓我驚訝不已。例如,“因為這本書在書單上,老師要我們讀。”“測驗會考到這本書?!薄拔冶仨毧催@本書,考試才能過關(guān)?!睆奈覀?yōu)槭裁匆⒆娱喿x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常聽到的答案全都太離譜了。
樂于閱讀的孩子能和身旁的世界產(chǎn)生聯(lián)系,最后具備超越現(xiàn)階段想象范圍的思考能力。他們會在角色、情境和自我之間建立聯(lián)系,并且把它當作做決定時的參考。某天晚上,我10歲大的學生演出了《亨利四世》(Henry Ⅳ)中的“亨利王子”和“福斯塔夫”兩個角色。不少犬儒之徒質(zhì)疑孩子們是否能真正理解這兩個角色背后的意義。事實上,孩子們的理解力比我們想象得更好:在認真思考亨利王子為了在一個無恥的世界中找到榮譽而奮斗所做出的掙扎和努力的同時,孩子們學到了日后在學校餐廳和操場面臨困境時的自處之道。
每一年都有偉大的文學作品拍成電影,或在地方上的舞臺上演。家長和老師應該特別留意這樣的改編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最適合孩子在閱讀原著后欣賞。我們?nèi)绻芤龑W生去欣賞由他們讀過的原著所改編成的電影或演出,就可以帶著他們討論原著和改編后的作品對他們來說有何不同。這幾年《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納尼亞傳奇》、《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等許多偉大的文學作品都被拍成了電影,王爾德(Oscar Wilde)、威廉·英奇(William Inge),以及奧古斯特·威爾遜(August Wilson)等人的劇作,也在各地劇院上演。當孩子們知道讀完原著就可以觀賞改編的電影或舞臺劇,以及比較上述兩種經(jīng)驗,他們的閱讀熱情和積極程度,遠遠超過了以通過考試為目標的情況。我們的孩子應以此為閱讀目的。
笑聲和淚水
我以前教過的學生有不少人懷念第56號教室,希望繼續(xù)在生活中保有這個避風港。我為他們開設(shè)了一個周六班,而路易斯就和許多就讀于初中和高中的孩子們一樣,自愿參加這個班級,一起練習SAT定期舉辦的世界性測驗,是美國各大學申請入學的參考條件之一。測驗、閱讀文學作品,為進入大學而準備。
我們在某個星期六閱讀黑人劇作家韓絲·貝莉(Lorraine Hansberry)的經(jīng)典作品《日光下的葡萄干》(A Raisin in the Sun),并打算在幾周后到俄勒岡州參加莎翁戲劇節(jié),來一次實地考察之旅。我們會在莎翁節(jié)期間觀賞韓絲·貝莉和其他人的作品,所以我要學生們做好準備。我為學生們搜集劇本,并針對該劇作對于美國劇場的影響做了背景說明,然后帶著他們讀完劇本。讀到最后幾行時,許多學生發(fā)出欣賞杰作后的那種既喜悅又滿足的贊嘆。但14歲的路易斯卻在座位上默默掉淚。他強忍住啜泣時,沒有人嘲笑他。等他恢復了平靜,我問他這出戲為何深深打動了他,他的回答很簡單:“我哭,是因為它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