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當(dāng)時在寫《夏至未至》,原本他的寫作狀態(tài)是獨立的,需要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每次寫長篇他都會回到四川的老家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但是自從大家一起生活在工作室里開始,不但要做雜志,而且還要寫連載和長篇。忙碌的事情一下子多起來,幾乎好幾個月他什么也寫不出來。
一次他和hansey出去,半夜里回來了,我和阿亮在臥室里聽到外面有動靜,但是卻沒有說話的聲音,正覺得奇怪,之后客廳里傳來嗚咽聲,我和阿亮躡手躡腳地走到房門口,如臨大敵般將耳朵貼在門上聽外面的動靜。是誰在外面哭泣,偷偷擰開房門,是小四,他說事情那么多,那么忙,而自己寫東西的狀態(tài)也沒有,這一切何必何必……
我們生活在一起,每個人都暴露了不修邊幅的狀態(tài),暴露了生病吃藥的委靡和憔悴。原本,是抱著接近偶像的心態(tài)去結(jié)識小四,但是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矛盾,被否定和指責(zé),也看到了對方不好的地方,就像平常人一樣,有缺點和惡劣的脾氣。有時,我竟覺得他特別地討厭,和不通情理。他原本帶著光芒,是偶像一般的存在,但是在共處的過程中,他的光芒全部抖落,變成和普通人一樣。
4.
2006年我們開始做《最小說》了。
在計劃做《最小說》前,我們幾個人抱著膝蓋擠在床上,討論著關(guān)于成立公司和《最小說》雜志的種種可能性,我們要與誰合作,誰比較靠譜,誰能給《最小說》和公司帶來實際的利益,《最小說》的價值如何擴大化。我們幾個人,是剛剛大學(xué)畢業(yè)的年紀(jì),幾乎沒有社會閱歷,我們抱著膝蓋坐在床上,每個人神情緊張地思考著,發(fā)表自己幼稚的單薄的見解。但是,一切討論什么的,都是形式化的東西,在小四的概念里,沒有什么猶豫的事情,也沒有什么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他只知道一句話:“我決定做一件事,就一定會有成功的把握?!?/p>
《最小說》雜志成立前,我們在來福士廣場邊的一家咖啡屋里開會,每個人都帶著本子,小四說要具體定一下成立公司后的分工,讓每個人都說說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說是分工什么的,也就是我們四個人而已,阿亮和hansey說,他們可以排版,可以設(shè)計海報和書的封面。輪到我的時候,我想來想去,自己一直做的就是審稿工作,雖然也處理出納和后勤工作,但是似乎都是不值一提的。我突然感覺,似乎就只有自己是可以被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