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人處事的時候,具備一些歸納思維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處理一些事情。
啟示1:睡覺時眼珠在轉就是在做夢
馬克思認為,事物都具有特殊性與普遍性,一個事物有同一類事物的特征,一類事物也必然有具體某一個事物的特設特征。這也就決定了我們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從部分推導整體,從特定事例推導一般事例。
有一次,奧地利醫(yī)生彼得在看兒子睡覺,他忽然發(fā)現兒子的眼珠子不停地轉來轉去。他連忙奇怪地叫醒了兒子,問兒子怎么回事,兒子說自己剛才正做著一個夢。
彼得忍不住想,眼珠子轉動是不是與做夢有關呢?
于是,他開始從自己的兒子開始觀察。每當兒子睡覺時,他就守在兒子旁邊。一旦發(fā)現兒子的眼珠子轉動,他就叫醒兒子,兒子總是告訴他自己做了一個夢。
后來彼得又開始仔細地觀察他的妻子,發(fā)現也是這樣。他又觀察鄰居和他的病人,發(fā)現都有同樣的情況。因此,彼得便寫出一篇論文,說如果一個人在睡覺時轉動眼珠,就表明睡者在做夢。
他的論文引起了科學界的注意。后來人們對于人們做夢的次數和做夢的長短的判斷,對于夢的生理學的研究,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用這種方法所取得的結果和今天用腦電波的測試數據是相一致的。
"人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睡者在做夢。"這個結論就是這位奧地利醫(yī)生在分別觀察了兒子、妻子、鄰居及病人等個別現象后歸納分析得出來的:
兒子睡覺時,如果眼珠子轉動,就是在做夢;
妻子睡覺時,如果眼珠子轉動,就是在做夢;
鄰居睡覺時,如果眼珠子轉動,就是在做夢;
病人睡覺時,如果眼珠子轉動,就是在做夢;
……
所以人睡覺時,如果眼珠子轉動,就表明睡者在做夢。
在這個過程中,"兒子""妻子""鄰居""病人"等人的情況都是一些個別的特殊的事例,人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睡者在做夢這個結論就是通過對這些個別的特殊的事例的總結得出的同一類事物的一般結論。這種思維方法在科學研究上的應用非常普遍,他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啟示2:喜歡被贊美是人之常情
贊美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的交際手段,一種積極有效的溝通、交流方式,是通過對他人的優(yōu)點作肯定和積極的反應,可使交流雙方之間發(fā)生良性情感交流、實現心靈溝通。心理學研究發(fā)現,人類的本性中都有渴望受到夸獎和贊美的需要。
有一個人要離開京城到外地上任。臨行前,他去向恩師辭別。
恩師問他說:"外地不比京城,在外地做事很不容易,你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