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節(jié)(4)

甘地的真理 作者:(美)埃里克·埃里克森


印度教生命周期中第一個明確界定的階段是學徒期(Antevasin),即青春期。這個階段把一個人所屬種姓的基本技能都組織在一起,并要求擺脫對父輩的盲目依戀,將其轉(zhuǎn)移到一名合格的宗師那里,目的是為了以具體的技能和有影響的人物錨定一個人的命運和性格。這一階段頗為接近于我們的學校時期,我們在這一時期有了初步的能力意識,也奠定了青年期誠信感的基礎(chǔ),同時,對于產(chǎn)生認同也非常重要。再有一點就是,我們認為印度教成熟階段的特質(zhì)是德行(dharma)Dharma沒有恰當?shù)臐h語對應(yīng)詞,一般譯為:道德、虔敬、德行、社會秩序。 譯者注 由前世決定,又可在后天獲得和選擇的人生職責。德行既有很強的個性,又跟我們所稱的認同具有同等的規(guī)定性:“自己的德行,盡管不完美,總比別人的要好;修習自己的德行,到死也光榮,別人的德行會帶來兇險?!盩he Bhagavad Gite,Discourse III,p.35,參見the translation by Franklin Edgerton,2vols.,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2,I, p.39。

然而,只有把個體的德行集中起來,才能使世界達到統(tǒng)一。史詩《摩訶婆羅多》說道:“不管是國家還是國王,不管是權(quán)杖還是手持權(quán)杖的人,都不能統(tǒng)治人民;只有德行才能使大眾得到相互保護。”引自P N Prabhu,Hindu Social Organization,A Study in Socio-Psychological and Ideological Foundations,F(xiàn)ourth Edition,Bombay:Popular Prakashan,1963,p 73。德行在本質(zhì)上總是共通的,但結(jié)合了個人的經(jīng)驗,如果這樣理解,那它里面就包含很多我們定義為自我的東西。Erik H Erikson,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New York:Norton,1968,pp 221-224, “A Communality of egos” 如果個體憑借相互依存才能達到最大、最優(yōu)的互動,那么德行將通過共同秩序中各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而鞏固這個世界。

進入青年時代,學徒期將被居家期(Grhastha)所替代。我發(fā)現(xiàn)有一點挺親切的,印度教對整個生命階段的安排允許兩種截然對立的生活方式依次存在。猶太基督徒從搖籃到墳?zāi)苟急仨毐3重憹嵉钠返拢@種清規(guī)戒律可謂刻板單調(diào),但它能決定一個人能否獲得拯救。相反,印度教為了使教徒成為一名具有永恒美德的學生,首先聲明學徒期必須推遲和升華學生的性欲,但是,接下來作為青年期的首要職責,又要求年輕人去體驗各種各樣的肉體快感,對此有些寺廟里有全面系統(tǒng)的描繪。

但是,他也不能就此迷失自己;一旦他結(jié)婚安頓下來,就被鼓勵獻身于阿薩(Artha),就是家庭關(guān)系、公共權(quán)利和生育的“現(xiàn)實”。《曼奴法典》宣稱:“只有把妻子、自己和后代結(jié)合在一起的人才是一個完美的人?!盩he Laws of Manu, G Buhler, trans ,Vol XXV, 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F Max Muller ed ,Oxford:Clarendon Press,1886,p 335 這其中的大部分內(nèi)容和我們的如下假設(shè)相吻合,這就是青年期各種各樣的親密關(guān)系將走向一種真正的親密,它是各種認同的融合。反過來,它將成為標志生育期的關(guān)懷感的基礎(chǔ),成為所有在生育和生產(chǎn)中得到統(tǒng)一的人的力量源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