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帝王們在沒有做皇帝的時候,是不怕天下大亂的,在他們眼里“帝王將相寧有種乎?”但是,一旦黃袍加身,登上皇帝寶座,便換了個人似的,沒有不希望穩(wěn)定的。不但起兵造反的要堅決鎮(zhèn)壓,就是胡說亂說,議論國家大事,容易造成思想混亂的人,也是要嚴(yán)加懲處的。這方面,古今帝王中,周厲王尤甚。
周厲王是西周時期的一個國王,且不說此人如何,但看他死后的謚號“厲王”,就知道此人之德性。辭源上對“厲”的解釋為,“厲者,惡也,虐也。又,殺戮不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庇矛F(xiàn)在的話來說,這厲的意思是暴厲,就是酷虐,就是亂殺無辜,就是獨夫民賊。
據(jù)歷史記載,這位周厲王在位期間,橫征暴斂,大權(quán)獨攬,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的財富都?xì)w到自己的名下。所以國人恨他,反對他,議論他。
國人的議論肯定不是歌功頌德了,有些話可能還很難聽。所以,厲王不高興了,一個國家“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國人亂說亂動,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
于是周厲王派巫人監(jiān)視老百姓,如果有誰敢搬弄是非,就把他抓起來,把腦袋砍掉。這一招,果然奏效,國人“道路以目”,相互瞅瞅就不錯了,沒有人再敢到一塊議論什么了。
周厲王終于高興起來,他對召公說:“我能制止他們胡說八道了,現(xiàn)在再也沒有人敢對我進(jìn)行誹謗了?!?/p>
但是,召公聽了之后,非常憂慮地說:“大王啊!你這是在堵百姓的嘴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因此治水的人,都是開通溝渠讓洪水通暢;治理百姓的人,都是開導(dǎo)讓他們講話。然后,好的加以推行,壞的加以防范,這樣才能獲得國人的擁護(hù)??!”多好的建議??!可是周厲王為什么就是不采納呢?如果采納,是不是就不會落到僅過三年就被國人流放的下場呢?
其實不然,大凡統(tǒng)治者都不是愚蠢的,他們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得多。事實證明,愚蠢的恰恰是召公而不是厲王。
為什么這樣說呢?作為一個大臣,給皇帝出主意,一定要從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要審時度勢,脫離實際的主意不是好主意。
從當(dāng)時的國情來看,如果周厲王是一個開明仁慈的君主,周王朝是一個國泰民安的國家,那么讓大家敞開說吧,隨便議論去吧,反正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即便有點問題,解決解決也就行了。可是,當(dāng)時的情況完全不是這樣,厲王是一個暴君,貪婪成性,對國人瘋狂掠奪,殘酷鎮(zhèn)壓。國人和君主的矛盾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極端惡化的程度,風(fēng)雨飄搖,大廈將傾,無法緩解。
所以,周厲王一點都不糊涂,他知道問題的嚴(yán)重性,他的殘酷和暴虐,已經(jīng)犯下了滔天罪行,老百姓早已怨聲載道。無論他怎樣改變,國人都不會寬恕。況且他也不想改變,如果改變,就沒了快樂,沒了快樂,還當(dāng)什么帝王?
許多人曾把召公的話奉為至寶,常常用來教訓(xùn)別人,其實這太單純了。召公不過是個書生氣十足的人,他還沒有把周厲王想得非常壞,以為只要周厲王認(rèn)真改正錯誤,還是能得到國人的寬恕和諒解。所以他希望周厲王能夠開明一些,虛心納言,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不斷改進(jìn)自己的工作,在人民心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