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伐取灌木、采摘水果前要小心觀察四周,一些蛇類經(jīng)常棲息于樹木之上。
- 不要挑逗或者提起蛇類或者將它們逼入困境,一些蛇類在走投無路或保衛(wèi)自己的窠穴的時候它的攻擊性會大大增加,例如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區(qū)的巨型蝮蛇、非洲的黑色樹眼鏡蛇以及亞洲的眼鏡蛇。
- 翻轉(zhuǎn)石塊或圓木以及掘坑挖洞時要使用木棒,不可以徒手進行操作。
- 穿上結(jié)實的皮靴——如果你有的話,許多毒蛇的毒牙很小,不能穿透皮靴。
- 在使用床單、衣服、包裹前要小心的查看一遍,蛇類很可能就躲在下面。
- 如果與毒蛇不期而遇,一定要保持鎮(zhèn)定和安靜,不要突然移動,更不要向它發(fā)起攻擊,許多情況下,毒蛇只想著如何逃命。
- 奪取它的性命。如果迫不得已要殺死毒蛇,可以取一根長木棒,木棒要具有良好的彈性,快速劈向它的后腦,最好一擊成功——否則受傷的毒蛇更加危險。
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蛇類
1. 響尾蛇,許多響尾蛇生活在北美洲,體長從45厘米(18英寸)到2.1米(7英尺)不等,身體粗壯厚實,腦袋寬大,尾部經(jīng)常但并不總是發(fā)出短促響聲作為警告。菱背響尾蛇的體型最大,背上有清晰可見的菱形疹塊。
第471頁
圖
2.銅頭蛇,它的平均體長為60~90厘米(2-3英尺),身體粗壯厚實,身體的顏色橘黃,并且有褐色的箍斑,頭部為紅銅色,大多生活在美國西部,易受驚嚇,被它咬傷后大多數(shù)不會有性命之憂。
3.水腹蛇,它的體長在60~130厘米(2-4英尺)之間,身體的顏色為深褐色或者呈橄欖色,有時伴有疹塊,疹塊為淡黃色,腹部也有疹塊,口內(nèi)為白色,是一種水生動物,生活在美國南部的淡水中,性情好斗,所以不要驚擾它。
4.熱帶響尾蛇,它的體長為1.5-2米(5-6英尺),蛇身有菱形標(biāo)記,頸部有2條黑色的條帶狀花紋,尾部有角質(zhì)環(huán),多在晚間出來活動,多數(shù)在南美洲北部到墨西哥的干旱區(qū)域中生存。這種響尾蛇的體型很大,極具攻擊性,十分危險。
5.矛頭蛇,它的表皮為褐色,點綴有蒼白色的幾何圖形,體長為1.3~2米(4-6英尺),有劇毒,容易致人死亡。矛頭蛇有許多親緣種,它們的表皮一般是灰色、褐色、淡紅色不一,但是都點綴有相同圖形。矛頭蛇在南美北部到墨西哥一帶繁衍,有些種類在樹上生活,在攻擊目標(biāo)之前,身體首先盤成環(huán)狀。
6.巨型腹蛇,頭部很大,表皮呈紅褐色,背部點綴有大塊的暗褐色的三角形圖案,蛇身長達2~2.6米(6-8英尺),或者更長,生活在中美洲、南美洲一帶。多數(shù)在晚間活動,一般會出現(xiàn)在叢林中的低地上,特別愛在洞穴中活動。如果它受到逼迫,會變得兇惡殘忍。在各種生活在美洲的蛇類中,巨型腹蛇是最危險的一種。
7.珊瑚眼鏡蛇,它的體長為45~90厘米(英尺),身體略顯纖細,蛇身上點綴有紅黑兩道色箍,由白色或者黃色的細圈相間隔,在美國南部以及它以南的美洲大陸上生存(在東南亞有類似的蛇種)。它的口部比較小,所以很少用嘴攻擊,但是一旦被攻擊即可以致命。
第472頁
世界上并不存在辨認(rèn)毒蛇的確切標(biāo)準(zhǔn)。通常眼鏡蛇的頸部會脹起并有皮褶,響尾蛇的尾部有角質(zhì)環(huán),但是,這些并不是可靠的標(biāo)記。對每條毒蛇,都需要獨立的加以研究辨別。如果你心存疑惑,就將每條蛇都看作毒蛇對待。
在歐洲的蛇類
圖
1.蝰蛇,它的體長約為30~75厘米(12-30英寸),身體的顏色從橄欖綠灰色至淡紅褐色不等,并且有一條更深的條帶彎曲行于背部。在山區(qū)的灌木叢生處、沼澤地段以及開闊地帶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是北歐地區(qū)僅有的毒蛇,但是幾乎從未致人死亡,但是它在南歐的親緣種體型更大,也更危險。
在非洲和亞洲的蛇類
圖
2.鼓腹巨蝰,體型粗厚,尾部短小,頭部寬大,身體的顏色猶如稻草稈,呈褐黃色,并且伴有顏色更深的標(biāo)記。長約90~130厘米(3-4英尺),生活在半干旱地區(qū),通常位于水域附近,主要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島,在其他地區(qū)也有它的親緣種棲息繁衍。在非洲和歐亞大陸,從沙漠地帶到叢林深處都有蝰蛇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