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陪女兒學英語
就這樣,我開始陪女兒學英語。在這過程中,我努力不忘以前的教訓:尊重孩子的興趣和個性,為孩子創(chuàng)造自由、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
為了讓女兒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興趣,在嘗試了多個培訓班、多套教材之后,最后我選擇了“投其所好”,替女兒“量身定做”編寫教材。
在我的陪學下,英語學習成了女兒童年生活一大快樂的體驗:在游戲中體會到學英語的樂趣;在用英語表達的成就感中,體會到成功和自信。
女兒對英語“油鹽不進”
我開始檢討自己的教學方法。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又要重蹈以前的覆轍:強迫女兒做她不愿意的事情。在女兒的英語學習上,我只有一條路可走:不是媽媽逼著孩子學,而是孩子追著媽媽“求”學。
當林克在英語學習上出現(xiàn)問題時,我和很多家長一樣,首先想到的是報課外班,以在課外班里學習為主,自己在家里教學為輔。可是,在視聽了很多課外班之后,我便打消了這個念頭:課外班違反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強輸猛罐”,只會加劇女兒對英語的抵觸情緒(有關陪女兒上課外班的經(jīng)歷和體會,我會在本章后面部分專門涉及到)。于是,我開始嘗試自己在家里陪女兒一起學英語。
我是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的,在高中和大學教過十來年英語,還辦過英語輔導班,編過英語教輔書籍,在英語教育方面應該有不少的經(jīng)驗。我還曾經(jīng)幫助過很多英語成績差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提高了英語成績。
記得有一年我教高一,班里從農(nóng)村轉過來一個學生,他的數(shù)理化成績都很好,就是英語特別差,每次考試成績都在40分上下晃悠。本來是高考特別有希望的一個學生,因為英語差變得自暴自棄,其他學科的成績也跟著下滑。
看到這個學生的情況,我心里特別為他著急。后來我想出一個辦法:這個學生畫畫得特別好,我就讓他把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按照故事主要情節(jié),配上四、五幅毛筆畫,上課時把畫掛在黑板旁邊,讓學生們進行看圖說話的訓練。
這個方法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可以想象一下:老師上課要用他畫的畫作為教具,這對他是一個多么大的鼓舞啊!而畫畫的過程,又給他提供了一個對課文內容進行預習、思考的機會。漸漸地,這個學生開始不再抵觸英語課,對英語產(chǎn)生了興趣。而一旦有了興趣,又何愁學不好英語呢?到了高二下學期,他的英語水平在班里就已經(jīng)名列前茅了。
所以,當我后來面對林克這個英語落后生時,我是信心百倍。心里思量著:小學那點英語,有什么難學的?
可是,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問題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樣簡單。
林克和我以往教過的英語落后生不一樣。那些學生都已經(jīng)讀高中了,十五、六歲的年紀已經(jīng)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能夠為了考試而主動學習,即使這種主動不是十分情愿的。這些學生英語以外的成績大多也比較優(yōu)秀,學習上很刻苦,之所以英語不好,主要是一開始學英語時沒有打好基礎、對英語缺乏興趣。只要有好的老師引導,再假以時日,他們的成績基本上都有明顯的進步。因此,在“教”和“學”之間幾乎不存在矛盾。
但在我和女兒之間,“教”和“學”就變成了勢不兩立、水火不相容的一對仇人。我要“教”,女兒就是不肯“學”。林克看見我拿出英語書,就裝模作樣地要去寫作業(yè),或者看課外書,甚至干脆躲在衛(wèi)生間里裝上廁所,磨蹭半小時都不出來。有幾次被我逼急了,還會沖著我吼叫:“不學英語,難道我會死嗎?”
面對這樣的女兒,我該怎么辦呢?
我先是從書店里抱回了幾乎所有流行的少兒英語教材,希望能找到一套寓教于樂、適合林克的教材。
然后又買了朋友們推薦的學習設備:點讀機、帶視頻的掌中寶、帶外放功能的MP3、錄音筆等等(后來證明MP3和錄音筆的作用很大),該買的不該買的全買了。每個媽媽碰到孩子不愛學習、成績下降時,就是這樣從教材、輔導班、輔導設備中尋找解決方法的,我也跟其他媽媽一樣。但是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媽媽急迫的心情和女兒的學習熱情完全成反比。林克對我自以為“寓教于樂”的講課可以說“滴水不進”、“充耳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