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1 逍遙物外:林黛玉的哲學(2)

紅樓夢中的國學智慧 作者:赤雷


沒有思考的《紅樓夢》讀者,往往會認為林黛玉是個悲苦的人物。我則認為林黛玉不是悲苦,而是憂傷。悲苦也者,是一個人對自己不夠自信,對將來也沒有一點信心,是一個弱者的表現(xiàn),甚至是弱者自甘墮落的表現(xiàn);而憂傷則是智者有那種先見之明的享受。長長的一部文學史可以印證這個問題。蘇東坡被貶黃州,已經(jīng)很痛苦,如果他寫前后赤壁賦還是痛苦,不是自作自受嗎?他只是一種惆悵。庸俗的人把“大頑大笑”、“醉生夢死”當做快樂,大文豪都把惆悵當做享受?!洞航ㄔ乱埂凡皇沁@樣嗎?《秋聲賦》不也是這樣嗎?《故都的秋》也不是這樣嗎?林黛玉寫的《葬花吟》、《桃花行》就是這樣。如果林黛玉一味地悲苦,寫《葬花吟》的前夕就服毒自殺了,則不但《紅樓夢》寫不下去,林黛玉也就沒有她那仙女般的形象了,這樣的《紅樓夢》還是《紅樓夢》嗎?

所以林黛玉既無喜來也無悲,她的哭泣,她的惆悵,她的憂傷,都是她美麗的展現(xiàn)方式。范仲淹不是有句話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林黛玉也應該是這樣。這與莊子的思想多么吻合!齊聚散,齊悲喜,至于壽夭、大小、生死,其實也沒有必要怎么分別。

談到林黛玉的哲學,有一點還必須強調,林黛玉其實不是一個追求虛無縹緲的彼岸世界的人。有位紅學家說,林黛玉的《葬花吟》說到“天盡頭”,就是想追求一個現(xiàn)實以外的理想世界。這位先生剛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天盡頭”后面是什么呢?是“何處有香丘”,這里用反問的形式,把話說得很清楚,即林黛玉認為,沒有一個理想的彼岸世界!道在此地,不在彼岸,這也是道家的一慣主張,正是現(xiàn)代人常常忽略的重要一點。

林黛玉的菊花詩也能很好地反應映她的這種哲學。《詠菊》是仰慕菊之高風,通首詩不見一個詠字,卻處處在詠。“沉音”是詠,“寫”是詠,“吟”是詠,“題”是詠,“訴”是詠,“說”也還是在詠。伴著詩人之詠,菊的高風也就躍然紙上,“繞籬”是菊,“監(jiān)霜”是菊,“對月”是菊,“素”是菊,“秋”是菊,“秀”和“香”也是菊。但林黛玉是“芙蓉”不是菊花,所以在《問菊》里,黛玉對菊還是略有微詞的。“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菊花你這樣孤標傲,有誰與你一起歸隱呢?菊花你同樣是開花,為什么偏要開得這么遲呢?“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蛩病可相思”,圃露庭霜的時候,你不寂寞嗎?雁歸蛩病的季節(jié),你可對誰相思?這里的菊花,以往的紅學評論家都說指的是賈寶玉,黛玉把他看成茫茫塵世的唯一知己,希望能與他同隱。然而“一樣開花為底遲”什么意思呢?是叫寶玉從此與世俗合作,參加科舉嗎?顯然不是。也有這樣一種可能,菊花是黛玉自況,問自己“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那這又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后悔自己的行事,以后要與世俗同流合污了嗎?顯然也不對。菊花就是指菊花,黛玉以芙蓉之高度來批評菊花的。菊花的確有它的高風,但要知道這種高風從來就沒有離開塵世而存在過。歸隱并不見得就找到了凈土。比如你找個形影不離的知己,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夠兩心相印,能夠互相解語,就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了。所以大可不必擺出一副“舉世無談者”的高傲面目,“解語何妨片話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