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的初衷竟然是防止灶神上天打小報告
祭灶,是我國民間流傳非常廣泛的習(xí)俗。很早的時候,基本上家家灶間都有“灶王爺”的神位。“灶王爺”也被人們稱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民間傳說他為玉皇大帝所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專門負責(zé)各家的灶火,被百姓視為一家的保護神。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還有的是畫男女兩人,女神是“灶王奶奶”。祭灶的風(fēng)俗是怎么來的呢?
祭灶的風(fēng)俗,早在周代就已經(jīng)有了?!凹涝睢弊钤绲臅r候是叫“紀(jì)灶”,意思就是紀(jì)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鸬陌l(fā)現(xiàn),使人們吃上了熟食。因此,在很早以前不論是天子還是臣民對灶神都是十分虔誠的。傳說古時候,一對老夫婦的兒子在山上采礦,由于十分想念兒子,老頭子準(zhǔn)備去礦上一趟,路上遇到一個光腳丫的人,一路上聊得很投緣。他后來才知道,光腳丫的人是閻王派來收人的,老頭子再三懇求,讓他放過自己兒子一條性命,終于光腳丫的差使心軟了,不過他告訴老頭子,此事一定不能告訴任何人。老頭子答應(yīng)了,從礦上帶回了兒子,不久礦上就出事了。三年后,老頭子想起當(dāng)年的事來,忍不住告訴了自己的老伴,不料被灶君聽到了,在臘月二十三的晚上,灶君上天告訴了玉帝。玉帝大怒,懲罰了光腳丫,并收走了老漢的兒子。從此,人們到了這天就會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于是形成了祭灶的風(fēng)俗。
最早的祭灶記載是在《禮記》中。但在不同的寺、地祭灶的日子有所不同?!逗鬂h書》記載,河南南陽的陰子方于臘日以黃羊祭灶,后來受了灶神的祝福而發(fā)跡,三世繁昌。周處的《風(fēng)土記》又說:“今吳以臘月廿四日夜記。其謂神翌日朝天曰一歲事,故前期禱之”。為了防止灶神上天后,說一些不利家宅的話,吳人會以酒沃門、謂之醉司命,就是讓灶神喝飽喝醉。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載荊楚一帶是在臘日(十二月八日)以豚酒祭灶神。人們對打小報告的灶神的敬畏程度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直在降低。早先都會擺以黃羊、豚酒等牲醴來祭拜,后來變成用酒將他灌醉。而到了宋朝,灶神基本上成了被開玩笑的對象。宋人用一種叫做膠牙餳的灶糖祭灶,為的是讓灶神上天后說些甜言蜜語。還有人說是要用這種糖黏住灶神的牙齒,讓他不能告狀。北方的灶糖叫糖瓜,其實就是用麥芽糖沾芝麻做成瓜形。另一種叫關(guān)東糖,是用江米磨粉加飴糖制成的,可久存。
送灶的同時也是討債的時候。但討債最多只到除夕。只要吃過年夜飯,即使還沒討到債款,主客見面也得互道恭喜。所以北方有句俗話是:“要命的關(guān)東糖,救命的餃子”。河南民間講究“祭灶必祭在家”,就是說祭灶時,出門在外的人都要趕回家鄉(xiāng)來。在豫東等地,如果是在祭灶節(jié)認(rèn)了干親的干兒、干女,還要帶上灶糖、燒餅、鞭炮等來參加干娘家的祭灶儀式,來表示自己已經(jīng)成為了干娘家的正式成員。祭過灶后,在年底之前,還要挑一個黃道吉日來掃除積年的塵埃,為的是迎接新年,同時也對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健康有極大的益處,俗稱為“掃年”。傳說灶神上天打了報告后,廿五日上帝就會來世間轉(zhuǎn)轉(zhuǎn),并降禍福于人們。所以在這天要謹(jǐn)言慎行,并告誡小孩不要口出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