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缺乏目標,沒有真正的奮斗目標,就無法體會到個人成功的喜悅。幸福的生活大多來源于成就感,只有訂定目標,戰(zhàn)勝困難,實現目標,你才能感覺自豪和幸福,而這樣的人生才是高品質、充滿意義的人生。
杰克曾經問過父親,幸福是什么?這同樣是摩根終其一生不斷思索的問題。他告訴兒子,每個人針對這個問題都會有不同作答,比如弗洛伊德認為,“幸福由快樂構成”,阿多拉說,“幸福來自權力的追求?!辈贿^,摩根認為這兩種說法都略顯蒼白,他信服的是心理學家威客達·依·法蘭克爾的說法——幸福源于成就感。
摩根認為,一個人只有實現了許多偉大的目標,才會感覺到自豪。比如,杰克的祖父朱厄尼斯每天都會訂立計劃,并且努力實施,如此一來,他每天的生活都充滿成就感,直到80歲的時候,身體都很健康。朱厄尼斯對摩根說過,每天早上一睜開眼睛,只要有一些事情在等待他去完成,他就會過得健康快樂。自從過了85歲,需要朱厄尼斯去做的事情急劇減少,他的身體狀態(tài)也就漸漸變差,大不如從前。
心理學家認為,人天生是目標的追求著,一旦達到一個目標,第二天就會為第二個目標啟程上路了。孩子如果能像這個探險家一樣在少年時訂立下一生的目標,將會在目標的指引下起跑、飛奔,縱然將會修正方向或在岔道稍事修整,但只要目標在前,他就會不斷前行,最終成為走得最遠的那個人。
很多人日復一日地躺在安樂椅上,期待休息夠了就去完成人生的遠航。他們以為自己總會有機會有時間去實現目標,卻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很多金錢、時間以及心力,從事所謂的消除緊張情緒的活動。如果有人問他們將如何達到這個目標,他們會回答說,一定會有某種方法的。這些人無法成就他們的理想,就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標。目標就是對于所期望成就的事業(yè)的真正決心,沒有目標,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發(fā)生,任何行動也不可能采取。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遠無法抵達任何目的地。
訂立目標的人才會獲得人生的豐收。訂立目標的人會隨時關注與目標有關的人生際遇,就仿佛手持捕蝶網在原野里行走,而沒有目標的人,思維渙散,注意力無以聚焦,就好像空手行走的人。一旦際遇翩翩來臨,前者自然會一把捕捉住際遇,后者則只好任由際遇飛來又飛走。
保證成功的,與其說是卓越的才能,不如說是追求的目標。對目標的向往會將人們的意志聚集起來,充滿激情、不屈不撓地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在對有目標的追求中,人們會自動產生堅忍不拔的決心,甘愿克服艱難險阻,完成單調乏味的工作,忍受其中瑣碎而又枯燥的細節(jié),從而順利通過人生的每一個驛站,直抵終點。
一旦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就必須將其貫徹實施,不可發(fā)生絲毫動搖。那些目標不專一、左右搖擺的人,總是很容易尋找遁詞,躲避瑣碎工作,這些人是注定要失敗的。與此相反,一旦目標專一,我們就意識到,所要完成的工作是不可回避的,如此我們就會心甘情愿地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迅速完成工作。
美國探險家約翰·戈達德原本是美國洛杉磯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孩子。15歲那年,他擬定了一生的志愿,這些志愿包括:攀登珠穆朗瑪峰、乞力馬扎羅山和麥特荷山,去尼羅河、亞馬孫河和剛果河探險,駕乘大象、鴕鳥、野馬和駱駝等動物,重走馬克·波羅和亞歷山大一世曾經走過的路,主演類似《人猿泰山》的電影,駕駛飛行器在空中遨游,遍閱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人的著作,寫一本書、譜一首樂曲、去世界各國旅游、參觀月球等,共計127個目標。
當他把夢想莊嚴地寫在紙上之后,就開始了逐步的實施。16歲那年,他和父親到佐治亞州的奧克費諾基大沼澤和佛羅里達州的埃弗洛萊茲探險。從那個時候開始,他的目標開始逐個地實現了。截止49歲時,他已經完成了127個目標中的106個。
作者手記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天生具有追求目標的機制。我們生來就是為了征服環(huán)境、解決問題、達到目標。一個人如果沒有目標,就會原地繞圈子,感覺生活沒有意義,內心迷失;一個人如果對準沒有價值的目標,就會表現出不安、生硬、嘮叨、挑剔、吹毛求疵等負面情緒;一個人唯有找到有價值的目標,并盡力去實現它,才會感受到真正的滿足和快樂,從而成就有價值的人生。
一旦樹立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就要保持“前視”的習慣,向往它,期待它,爭取它,向前看,不要向后看。對未來的憧憬會讓人永葆青春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