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分析自己的感動觸刺點,找出劇情驅動程序
至于如何啟動“流”,你們可以參看很多作家,如:約翰?達頓(John Darnton)編的《作家談寫作》( Writers on Writing: Collected Essays from The New York Times)、William Zinsse著的《如何寫出好人生》(Writing About Your Life)、音樂家、畫家、劇作家、演員、歌手的自述、日記或傳記電影,或是大排場的戲劇、音樂,有助于啟動你的創(chuàng)作之流——要成為一個好作家之前,你必須先成為一個好的讀者、好的觀眾,當你沒有靈感時,可以向別人借電啟動創(chuàng)作之流。舉例來說,你被韓劇《大長今》感動,不要就這樣過去了,應該覺察并分析自己,為什么會被一個韓國的舊時代戲感動?在哪些部分感動了你?是哪句話、哪個畫面、哪個點觸動到了你?背后是哪些原因,讓你可以連看幾天幾夜都欲罷不能?哪些情節(jié)勾起你如上癮般地看?背后隱藏了怎樣的一套劇情趨動程序……一直向自己打破沙鍋問到底,分析出最深的核心之后,就是創(chuàng)作之流深處的共同觸刺點,這些跨國界、跨文化、跨文本的觸刺點,如果被你順利找出來,就可以讓你在啟動創(chuàng)作流時,埋進這些觸刺點,這些點就會是最精準刺進人心、最有力的情緒高浪。
找到“非寫不可”的理由,啟動“不寫會死”的創(chuàng)作流
接著就要一直追問自己,你想傳遞給大家的東西究竟是什么?為什么覺得跟大家講這個東西很重要?出版這本書對這個世界的意義在哪里?將來會是誰在看?會影響誰……一路追問下去。當然你也可以找別人來問你這個問題,由那個人來問與這本書有關的問題,直到你找到了“不得不寫”的理由,直到你厘清這本書最終的精華與焦距在哪里,之后,你的創(chuàng)作流就會被啟動。
再重復一次:去寫一本你“非寫不可,不寫會死”的書,不要去寫一個你“可寫可不寫”的書。
當真正要進入那個寫作流時,你會開始變得很敏感,變得很容易為別人的故事掉眼淚,可能在路邊看到一只狗,或是一則悲劇新聞,就會馬上痛哭流涕,或是突然亢奮起來,因為你覺得那主角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這樣感同身受的話,表示你還要再往內走得更深,進入人類情緒的共脈層,基本上就是一個生命之流,是很多人共同的生命經驗,根源于非常原始的情感。一旦進入了最底韻的生命共脈層,你在看電影、小說,或是聽別人講故事時,就會馬上被“觸刺點”刺到,如此才能讓整個感官打開更多。
但如果你沒找到那個點,表示你的生命之流還沒接上,你找不到與別人生命之流的共通點,就算這樣下筆,別人也不太會感動。也就是說,你要先寫感動自己的故事之前,你要先對別人的故事感動,因為你知道那個感動點在哪,在下筆時就會知道那支針,該怎么下在對的情緒穴位。
不過要特別保留部分的清醒看護自己,這創(chuàng)作的流有時太大、太激烈,會把人逼到瘋狂的絕境,像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她情緒很濃烈,不得不寫的耽溺,很容易讓看她書的人啟動創(chuàng)作之流,但她承受不了所以自殺,自己要注意不要過度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