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中投向光明的飛行
如果飛蛾屬于夜間活動的昆蟲,那為什么它們還那么愿意飛向亮光呢?--來自英國BBC 5實況節(jié)目的聽眾。
并不是各種飛蛾全部在夜間活動,有許多種類的飛蛾同樣還在白天活動,而且還有許多專門在白天活動。
正如19世紀和20世紀著名的昆蟲學家Jean-Henri Fabre告訴我們,昆蟲的行為幾乎都是出于其本能的行為。他注意到,掘土蜂屬的成員掘土黃蜂會蜇死一只毛蟲,把這只僵死的蟲子帶到它剛剛挖掘好的洞口,并放在洞穴的入口處。黃蜂而后會進入洞穴,大概要檢查確認一下,以保證沒有什么不希望存在的東西趁它外出的時間占據(jù)了居住空間。然后,黃蜂會再次從洞穴里出來,找到剛才埋藏的毛蟲,將其拖進洞穴中,開始產(chǎn)卵,并最后將洞口封閉。觀察研究這些現(xiàn)象之后,F(xiàn)abre開始趁黃蜂進入洞穴的機會,將它放在洞口的毛蟲移到距離洞口稍微遠一些的地方。黃蜂則會找到毛蟲,然后重復進行剛才入洞檢查的過程。
就這樣,F(xiàn)abre一直也沒能夠打破黃蜂的這種例行行為過程。黃蜂早就通過進化形成了這種行為,對它來說,不可能想出任何辦法解決這種不同尋常的一組情況。同樣的道理,飛蛾經(jīng)歷了數(shù)百萬年的進化,但從未和夜間的人造燈光打過交道。區(qū)區(qū)幾千來年的過程中,人類為它們提出了這個問題。但是,這段時間太過短暫了,以至于飛蛾還不能進化出適當?shù)膽獙π袨椤?/p>
Richard Dawkins在他最近的一部書《The God Delusion(天賜錯覺)》(Bantam Press,2006)中,展示了“飛蛾投火”的問題。他的解釋屬于那種老生常談的分析,即飛蛾想要用蠟燭的火焰為其飛行來導航,誤把火焰當成了月亮。這種觀點是說,飛蛾在根據(jù)光亮的位置確定飛行的路線,所以飛蛾一定要轉向光亮,以便保持相對的方向不變。飛蛾最終遵循的路線將是一條螺旋線,該螺旋線最后肯定引向火焰。但是這種解釋并沒有說明,為什么在有些種類的飛蛾當中,只有雄性飛蛾才以這種模式受到光亮的吸引;而且在個別種類中又只有雌性才受到這種吸引。
更進一步講,如果飛蛾需要導航,那么這種飛蛾應該屬于遷徙性動物種。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種投火的飛蛾并不遷徙。事實上,多數(shù)種類的飛蛾根本就不會遷徙,因而根本不需要導航。此外,有相當多的一些昆蟲種類都表現(xiàn)出這種相同的行為。例如,蒼蠅、黃蜂、大黃蜂、蜉蝣,以及石蠶等,它們都無法逃避火焰吸引。許多這種昆蟲一般是白晝活動,而且大多數(shù)都極少或者根本沒有遷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