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綢緞里裹不住藝術(shù)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作者:李躍兒


欣賞了安格爾的《貴婦人》,我又拿出畢加索的《貴婦人》。那個婦人齜牙咧嘴,用牙咬著一方手絹,流著兩行眼淚。眼睛周圍就像長了殼的毛栗子一樣,有一圈毛毛,中間還畫著一個十字。她的痛苦已經(jīng)變成了恐怖。她的痛苦不需要解釋,不需借助“外表真實”這樣的東西,就像符號一樣,赤裸裸地讓人能夠強烈地感覺得到。

孩子說:老師,這個婦人怎么啦?她怎么這個樣子呀?

我說:這個婦人戀愛了。他在跟畫家戀愛。后來她又失戀了,所以就用牙撕扯著手絹痛哭。她之所以用牙撕扯手絹,是為了不讓自己哭出聲來。你們看,她的眼睛里汪滿了淚水。她哭得很爽、很舒服、很痛快淋漓。但是有些人的哭是干哭,擠不出眼淚——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

他們說有過,很想哭但又哭不出眼淚,這個時候特別難受。

我說畢加索用符號直接把婦人的哭泣畫了下來,讓我們直接看到一個哭泣,而不用借助任何外在的形式。安格爾的婦人就不一樣了,她戴的項鏈很漂亮,她的手脖子上掛著那樣多的珍珠,她的緞子衣服很值錢,她手套搭在扶手上面,她的椅子是真皮的……我們只能感覺到這些,在這些背后還能感覺到什么呢?感覺不到了。婦人的靈魂、畫家的個性、藝術(shù)的形式等等,都很難讓我們感覺得到。安格爾的貴婦人盡管華美之極,富貴之極,渾身珠光寶氣、綾羅綢緞,但那些綢緞里包不住藝術(shù)。是藝術(shù)不是藝術(shù)不在于外表多么華美,不在于畫得多么逼真,而在于是不是有著內(nèi)在的靈魂。你看畢加索,他的婦人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到一個完整的、赤裸裸的痛苦!看到畫家心中的煩悶!看到那種只有畢加索才能擁有的獨特的形式!我們再來看看畢加索另外一幅婦人像,這個婦人名叫奧爾加,與畫家剛剛戀愛,渾身充滿了幸福,一副優(yōu)雅、閑散的樣子,與安格爾的婦人很像。但是安格爾的婦人在擺姿勢“照相”,畢加索的婦人就不是這樣。安格爾畫上的效果用照相機就能做到,畢加索的效果卻做不到。

孩子說:老師,既然畢加索的方法好,為什么安格爾還要那樣畫?

我說:畢加索生得晚,安格爾生得早。安格爾在世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什么照相機,只能那樣畫;而畢加索在世的時候已經(jīng)有了照相機了,咔嚓一下就解決了,所以藝術(shù)家得另謀出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