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杰出的心理學家布魯諾·貝托海姆認為,神話與童話起源于種種宗教性的入會儀式或其他人生大事,比如隱喻長者之死、自我缺失,及以象征揭示自我的重新調(diào)整與新生。換句話說,正如在灰姑娘童話中"鞋子成為改變命運"的隱喻類似,當你穿上一雙新鞋之時,你自己得到了新生。
姑娘們,明白了嗎?鞋非鞋哦。我們給自己的雙腳穿上各式各樣、精美華麗的鞋子,這是因為明里也好,暗里也好,鞋子本身就是我們立足之本??!沒錯,鞋子讓我們穩(wěn)穩(wěn)立足,感到舒坦,呵護著我們,但是,它們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手段,即向世人表達自我。甚至,更為重要的是,各式各樣的鞋子,給我們帶來超越自我的神奇靈感,甚至能超越你目前所能夢想到的任何狀態(tài)。所以,當你自己下回被問及,為何會對孩提時的鞋子如此著迷之時,你盡可以坦坦蕩蕩解釋說--那是深入骨髓的神話情結與刻骨銘心的心理需求,讓女同胞們培養(yǎng)起對鞋子的終生情緣--情有獨鐘愛鞋子!真的,要是苛刻、帶功利性質(zhì)地把各種鞋子看做是生活必需品的話,那才真的是需要喊人來救命?。?/p>
鞋子能言
鞋子為你說什么?
鞋子常常是我們個人種種經(jīng)歷之源。馬喬里·麥爾斯是從事鞋子批發(fā)的商務代表。她愛意濃濃地回憶起自己在1969年買的一雙鞋子,"那時我剛剛大學畢業(yè),與許許多多同齡人一樣,我男朋友和我著手準備一趟經(jīng)濟型的夏日之旅,即"每日五美元游歐洲"。做這樣的選擇,原因很多啦,一是我們欠缺足夠的物質(zhì)條件來負擔旅行開支;二是我們又做苦力又節(jié)衣縮食,為這趟旅行攢了一年的銀子才夠。還有個原因是,當時的美元兌換歐洲各種貨幣,數(shù)額堅挺無比,讓人不敢相信。因此,我們最后決定,還是省下鈔票來,等到了第一站--倫敦,就去買鞋。一到那地方,我們好開心,找見了各種各樣的鞋子:那橡膠底兒的皮鞋,又棒又花哨,適合我;還有皮制、高幫短馬靴,適合我男朋友。
"留著長長的頭發(fā),身穿時髦的喇叭筒牛仔褲和便宜店鋪買來的工裝襯衫,以及軍隊富余的夾克,我們就立在路邊,等著便車,看上去可真國際化--那片大陸上滿地跑著20出頭的小年輕們,他們有來自澳洲的,英國的,丹麥的,法國的,還有來自意大利的,我們就跟他們所有人沒什么兩樣。事實上,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沒一個駕車人看出我們是美國人!他們會這樣解釋:你的鞋子不像!美國人穿的鞋子總是跟厚紙板兒似的。"那年月,美國人運氣不錯,還保持著曾經(jīng)把這些歐洲人的祖國從二戰(zhàn)的浩劫拯救出來的英雄形象。所以,他們經(jīng)常捎我們一程,甚至還給個地兒,免費歇幾天腳!我們不光是愛上了英式鞋子,甚至拿它們當'帶來好運的旅游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