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語譯】
天下人如果都知道美好的東西之所以是美好的原因,這就是丑了;如果都知道善良的東西之所以是善良的原因,這就是不善良了。所以,有和無是相互生成的,難和易是相互完成的,長和短是相互形成的,高和低是相互包容的,音和聲是相互和諧的,前和后是相互隨從的。因此圣人做的是"無為"的事,實行的是"不言"的教育。萬物興起而不去加以主宰,生育萬物而不占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事業(yè)成功了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感悟】
為什么知道了美就有了丑呢?為什么知道了善就有了惡呢?這是老子的智慧之處。在老子看來,美與丑、善與惡,都是在對立的關(guān)系中產(chǎn)生的,都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美就沒有丑了,沒有善就沒有惡了。這些概念都屬于形而下的,是可以隨著人們的心態(tài)、時間、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美丑、善惡,只是人們的一種價值判斷,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現(xiàn)象所做的是非判斷,是人為的生活態(tài)度。從更根本的層面上來說,從形而上的"道"的層面上來說,是沒有美丑、善惡之分的,它們是合為一體的。形而上的"道"又化生出形而下的"器",于是就形成這些互為對立的東西,這些東西同時也是變動的。有和無是相對的,難和易是相對的,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先和后都是相對的,又是相反的。在相對和相反的關(guān)系中呈現(xiàn)出它們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形成的。缺了一個,另一個也就不存在了。
更重要的是相互對立的東西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美可以變丑、善可以變惡。老子真是偉大,他從對立的事物中看出了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這一點和西方人的傳統(tǒng)是有區(qū)別的。西方人在對立中看出的是斗爭,所以形成了"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而老子在對立中看出的是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相轉(zhuǎn)化,進而形成"陰陽和諧"的思維方式。
既然人世間的一切概念,如美與丑、善與惡,都是人為設(shè)定的,都是后來有了價值判斷、道德倫理之后才形成的,那么在老子看來就應(yīng)該要打破這種人為的、執(zhí)著的設(shè)定,打破這種后天的價值判斷。
老子認為,正是這些后天人為的東西才造成人世間無休止的爭論,甚至戰(zhàn)爭。所以老子接下來就主張要"處無為之事",要"行不言之教"。什么叫"無為"?就是不要加上主觀臆斷地去"妄為"。什么叫"不言之教"?就是不要加上自己的言論去教育別人。因為語言是自己思維的外在表現(xiàn),自己的思維如果陷入后天的價值判斷就是主觀臆斷,何況語言還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維,所以就有"詞不達意""言多必失"的說法。人如果有了"二元對立"的矛盾思維方式,有了后世的倫理判斷、價值判斷,有了各種概念、名稱,往往就會遠離事實,不能準確反映自然的、本質(zhì)的東西。所以老子強調(diào),不要人為,不要主觀妄為,不要用語言、概念來教育別人。后人有一句話:"身教勝于言教。"就是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