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與植物協(xié)同進化
動物有多種多樣的適應生存的行為。比如說,美洲豹常在池塘邊伏擊獵物,因為它們知道鹿或者其他小動物會來喝水;美洲小野豬聽到地上" 咚"的一響,便會趕忙湊過去,因為它們也知道樹上又掉下來一個可口的大水果。
我的關于棕色卷尾猴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動物能根據(jù)森林里可食用水果的數(shù)量變化迅速調整食譜以適應環(huán)境,等等。然而,生態(tài)學家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植物也有諸多的適應生存的行為,雖然與動物的相比,這些對策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它們卻同樣巧妙和富有情趣。這里,我們來看一看植物如何" 擺布"其種子傳播者:
雨林里許多水果的種子呈梭形,外被光滑的果肉,果肉與種子緊緊連在一起,這樣,種子便會在動物吮食果肉時順口" 鉆"進后者的肚子。對動物來說,這些種子是果肉的" 污染物",因為它們不能給動物提供任何營養(yǎng)和能量;但對植物來說,種子被動物吞下并帶到新地方是它們傳宗接代和種群擴展的途徑,而果肉不過是吸引動物的誘餌罷了。
同樣是為了吸引動物傳播種子,有的植物甚至進化出騙術。雨林里有一種高大的豆科植物,莢果成熟時開裂,紅黑相間的種子暴露在外,在陽光下特別醒目。遠處的鳥以為這是可口的水果,飛過來叼走,待它意識到被欺騙而將種子丟棄時,后者已被移到幾十米以外的地方了。
還有更高明的騙術:我的法國同事、研究靈長類食性的國際權威拉迪克教授在產自非洲叢林的一些水果中發(fā)現(xiàn)了" 假糖",這些假糖的化學成分原本是蛋白質,但吃起來卻有甜味。他認為這也是植物吸引動物傳播種子的招數(shù),因為很多靈長類動物都喜歡吃有甜味的水果。
雨林里有形形色色的干果,其果實和種子都是無臭無味的,但這些沒有"招搖撞騙"手腕的種子仍會遇到" 好心"的傳播者---嚙齒類動物和螞蟻。我們都知道,在溫帶地區(qū),松鼠和花鼠在秋天有貯藏食物的習性,那是為越冬作準備。
在熱帶地區(qū),這一類動物也有相同的習性,因為這里雖沒有秋冬之分,但也的確有食物稀少的季節(jié)。于是,這些小機靈便在果實豐富時將種子埋到地下"備荒"。不料,這些植物早已進化出相應的對策,種子一旦遇到合適的環(huán)境會很快生根發(fā)芽。在努里格,一位攝像師就拍到了非常戲劇性的一幕:一只刺鼠將一個碩大的種子埋在樹根下,過了一段時間,等它再來尋找"口糧"的時候,種子已經發(fā)育成數(shù)十厘米高的小苗。
更鮮為人知的是,一類樹棲的螞蟻也攝食種子,這些螞蟻的巢是用泥貼在樹干的凹陷處筑成的。它們將四處尋找到的種子辛辛苦苦地運到巢穴中,一些種子一入巢便悄然而快速地萌發(fā)。于是,日久天長,蟻穴周圍長出了一株又一株的植物,光禿禿的蟻穴也搖身一變,成了生機勃勃的" 螞蟻花園"。
在整個地球的熱帶雨林里,大約70%的植物依靠動物傳播種子。一位美國熱帶生態(tài)學者曾系統(tǒng)地研究了南美熱帶雨林里水果的大小、顏色與其種子傳播者的關系,他發(fā)現(xiàn)雨林里的水果可以分成兩大類:體積小的紅色的水果和體積大的黃色的水果。前者的種子傳播者是鳥類,后者的種子傳播者是哺乳類。
另一位法國同事深入地研究了吼猴的領域利用行為與植物演替的關系,發(fā)現(xiàn)吼猴經常睡眠的區(qū)域幼齡植被結構明顯與其他地方不同;在那里,水果被吼猴取食的植物種類的幼苗明顯地密集。
這一現(xiàn)象很容易被理解,吼猴食量大,又不經常移動,于是,許多被吞下的種子被排泄到同一個區(qū)域,種子隨后發(fā)育成小苗。幾十年后,這一小塊森林的結構就會稍微區(qū)別于鄰近的一片,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原始熱帶雨林的植被分布不十分均勻,而是或多或少地呈斑塊狀。
大自然就是這樣隨著生命的進化將自身編織成一張錯綜復雜的網,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相關聯(lián)。不僅動物與動物之間存在著食物鏈關系,植物與植物之間有相生和相克,動物和植物也是相互依賴,協(xié)同進化。她似乎為每一個物種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大自然真是古樸的美、絕妙的詩、醉人的夢、神奇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