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 分化與多樣發(fā)展

20世紀西方建筑名作 作者:吳煥加


前面談到密斯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和賴特的有機建筑都是有價值的有社會需要的建筑流派。實際上, 世界上并沒有一種建筑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沒有一種設計和創(chuàng)作方法能夠包打天下, 更沒有一種建筑藝術樣式和風格具有永恒的魅力并獲得所有人的青睞。建筑和建筑藝術向來是多樣并存的, 只不過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區(qū), 在某些建筑類型上, 一種或幾種建筑樣式和風格比較流行, 一種或幾種建筑理論在一定時空內得到比較多的人的認同, 成為當時的顯學而已。在現(xiàn)代, 由于交通發(fā)達、信息傳遞迅速, 多樣并存的現(xiàn)象比以前更加顯著, 各種建筑流派、風格擅變更迭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事實上, 就在50-60年代, 現(xiàn)代主義建筑興盛之時, 接受現(xiàn)代主義建筑原則的建筑師們, 在思想上和創(chuàng)作手法上便已顯示出分化和多樣發(fā)展的趨勢。

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是本世紀中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演出建筑。它的形狀與歷來的一切劇院都不同。它座落在悉尼市海岸邊一處突出地塊上, 最引人注目的是幾簇伸向天空的白色殼片。觀眾廳、舞臺等隱藏在殼片的下邊,巨大的殼片不是功能需要的, 也不是結構決定的。丹麥建筑師伍重的出發(fā)點在于造型的雕塑感和象征性。遠看過去, 那些高聳的殼片如同在海上行駛的老式船只的風帆, 而悉尼市正是歷史上白人首次登陸澳洲的地點, 這個建筑形象多少帶有隱喻性。同時那些白色殼片還會叫人聯(lián)想到盛開的白色花朵, 海灘上潔白的貝殼等。這是較早地突破正統(tǒng)現(xiàn)代主義建筑“ 形式跟從功能”信條的一座優(yōu)美的建筑作品。

在50-60年代, 有少數(shù)建筑師提倡將現(xiàn)代建筑與古典建筑加以融合, 這一趨向被稱為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建筑。美國建筑師斯東(E.Stone,1902-1978)和雅馬薩奇(M.Yamasaki,1912-1986)是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斯東設計的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將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的形制與現(xiàn)代演出建筑結合起來。雅馬薩奇是日裔美國人, 他注意吸收東方傳統(tǒng)建筑的某些特征用于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 例如運用架在水池上的長廊和金色的圓彎頂, 使建筑物帶上明顯的東方色彩。他設計的沙特阿拉伯達蘭機場候機室, 采用了預制鋼筋混凝土板殼結構, 但拱券的線條及墻面紋飾經(jīng)他巧妙處理之后卻使這座現(xiàn)代建筑具有濃厚的阿拉伯情調。

在千姿百態(tài)的建筑形象中, 還有一種被稱為高技術派(High Tech)的建筑風格。巴黎蓬皮杜文化與藝術中心(R.皮阿諾及R.羅杰斯), 香港匯豐銀行大廈(N.福斯特)及倫敦勞埃德大廈(R.羅杰斯)都是高技術派建筑風格的代表作。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充分袒露結構, 暴露多種機電設備的本來形狀。人們在這類建筑的內部和外部, 可以看到巨大的梁柱和行架,裸置的升降機, 不加掩蓋的多種管道線纜。這種做法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檢查維修, 增添改造變動的靈活性, 從而提高使用效率, 但實際上設計者的出發(fā)點主要還不是此種功能性或經(jīng)濟上的考慮, 更多的還是出于一種美學考慮, 它的基礎是機器美學或技術美學。

但是最使人感到驚異的是20年代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旗手勒· 柯布西耶建筑創(chuàng)作方向的改變。勒· 柯布西耶本人在50年代初就一反他在《走向新建筑》中倡導的理性主義觀點,創(chuàng)作了一批被稱為“ 野性主義”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孚日山區(qū)中的一個小天主教堂一一朗香教堂。勒· 柯布西耶沒有考慮傳統(tǒng)的天主教堂的形式, 也沒有做一個“ 現(xiàn)代化”的教堂, 而是做出一個難以形容的奇怪的形體。它既帶有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鄉(xiāng)土建筑的某些特色, 又具有原始人居住的粗獷性格, 并且融入了現(xiàn)代神秘主義的情調。

如此等等。

可以說, 現(xiàn)代主義建筑如同一條河,20-30年代它在崎嶇的山谷中奔流, 河道狹窄明確;50-60年代,它沖入大平原, 出現(xiàn)了大大小小的分支, 流向也不再一致, 有的還往回走一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