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能遺忘的遠方:讀《登樓賦》(1)

找一個解釋:我們這樣讀古文 作者:凌性杰


那時夏夜溽熱,你們在盆地南方的校園頂樓,望著從云層間透露出的稀疏星光,一邊喝著微溫走味的啤酒,一邊模仿偽文藝青年談天說地。大一新鮮人總是做作,話題必然轉(zhuǎn)到理想,說世界怎樣運轉(zhuǎn)并不順暢,成人那一套如何虛假,說一些你們其實并不太明白但意見很多的事。等到話題用罄再無可說的時候,你們只好開始聊自己的家。你說一樣是這個季節(jié),發(fā)布臺風警報但停課仿佛沒有希望的時候,天地間吹起十一級陣風,大浪涌向岸際,在堤防上轟然打出七八米高的浪花,而你站在面海的教室之外,讓這一幕銘刻在你心底,成為故鄉(xiāng)永恒的意象。然后你讀到楊牧,他在西雅圖涉足入海,此地或?qū)⒅{傳海嘯。你開始意識到有一種距離叫做遙遠,難道只是因為一海之隔,就會讓人愁思彌漫,因而生出許多詩意的想像嗎?即使你清楚知道,只要一張機票就能帶他橫越萬里,回到這座使他朝思暮想的島嶼,那么這些所謂詩意的想像,豈非從黑暗內(nèi)里緩緩爬長出來的無根藤蔓,任意攀附,因為浪漫的緣故,不必負起任何責任?

或許那應(yīng)該是一種摻雜了絕望、悲傷、憂懼與憎恨、自我說服以及精力渙失的復(fù)雜感受,在他處流浪,眼睛卻看著來時的方向 船尾漸行漸遠的水紋 康有為會想到這些嗎?當他從香港而加拿大,從新加坡而歐洲,游蹤遍歷羅馬、巴黎、雅典等大城市,面對泰西文化搖籃,口中說著沮喪的言語,只能“感喟欷噓,不能自己”。陳芳明會想到這些嗎?當他浪游在美國的土地上,聽著巴布·狄倫和瓊·拜茲的音樂,他說“易傷,脆弱,戰(zhàn)栗,是那時候初臨異國的心情。 我無端恨起家國,恨起身世,恨起放逐的、垂危的歲月 ”你無法想像他如何愛著那個背叛了他的遠方。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還有更好的句子嗎?

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1年),關(guān)中陷入戰(zhàn)亂,王粲南下荊州依附劉表,卻因為容貌丑陋,加上身材太過矮小,無法得到劉表的重用,投閑置散。這對王粲而言很是難堪,因為早在少年時代,他就已經(jīng)受到當時文壇大老的青眼:

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xué)顯羞,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緊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p>

《三國志·王粲傳》

這樣的生活過了十二年,憤懣憂愁之心與日俱增。他在《七哀詩》里寫道:“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fù)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薄扒G蠻非我鄉(xiāng),何為久滯淫?”為什么留下來?那些無根藤蔓日漸茁長,纏繞內(nèi)心,讓他喘不過氣,除了登高覽勝抒解情緒,他沒有去處。然而宋代周邦彥這么說:“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梯。”莫上最高梯?你無法明白這其中的關(guān)連。

其實你是明白的,當王粲登樓遠望,心念起伏輪飄電旋,對世問紛亂種種,只能發(fā)出無奈的長嘆。如果天下安定,就能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xiāng),不管路途有多遙遠;如果天下安定,就能夠貢獻一己之心力,而不是匏瓜徒懸,虛度一生。但這樣的愿望可能實現(xiàn)嗎?他看不見那樣的可能,只看見時局持續(xù)惡化,平野蕭條荒涼,兵士還在為了戰(zhàn)爭而奔走不息。于是從“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到“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于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cè)”。憂愁竟是不減反增了。

你想起余秋雨筆下那座日軍墓園,藏身在新加坡某個僻靜的角落,園中埋著二次大戰(zhàn)的戰(zhàn)犯、妓女,以及一位知名的文人二葉亭四迷。在電影《望鄉(xiāng)》中,妓女們的墓碑全都朝北設(shè)置,仿佛仍然懷抱著生前的愿望,隔海眺望遠在大洋之北的故鄉(xiāng)。然而余秋雨告訴你,在真實的那里,墓碑不是朝北,而是朝西。難道生命如此勞累,連死后都不得安息,還必須背負著生前的罪愆,即使是最卑微的心愿 面朝故鄉(xiāng) 都無法完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