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你的道氣從哪里來

禪說莊子(三)大宗師 作者:馮學(xué)成


平時我們自作聰明的時候多,但在大道面前,我們不要自作聰明。很多事情對于我們來說,都是不得已。怎樣把這些不得已的事情調(diào)順,這個就是功夫。

我們平時往往覺得自己聰明,自己的主意多,自己的算盤多,包括學(xué)佛、學(xué)道的人,都這個樣子。哎呀,我學(xué)了道了,我今天的感覺,我今天的悟境,如何如何的啊……其實,你所謂的悟境,完全是自己的分別知見,跟大道可以說是毫無關(guān)系!你這些東西始終都只是些緣起的東西。今天見到哪位上師了,上師開示了一通,我有點感覺了;哎呀,我都修行了十年八年了,好不容易現(xiàn)在找到這個感覺了,我這下子對了……老實告訴你,都是騙你的,哪有這樣的好事?!

莊子接著說,"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什么是?加了三點水嘛,就是水泊、湖泊。什么是上善若水,智者樂水?這個就是有所積蓄了,這個積蓄從哪兒來呢?得養(yǎng)而來!我們怎樣得養(yǎng),怎樣在道上得養(yǎng)?在道上得養(yǎng)的人,他的氣色自然會鮮實,這個就是"乎進我色也"。

我們經(jīng)常說,看一個人的修養(yǎng),不是看他的知識,不是看他的學(xué)問,不是看他的口才,而是要看這個人有沒有道氣。有的人,有的學(xué)者,也是很了不得啊,講學(xué)講得天花亂墜,天衣無縫,地位也高,影響也大,但是他沒有道氣。你只要真正接觸一下,對沒有道氣的人感覺就會很差。就像臺灣有位先生,著作等身,你能說他的東西寫得孬嗎?在佛教的理論上,從中觀、唯識等角度來看,確實寫得相當(dāng)不錯。但是,你跟他有點接觸也好,或者是別人對他有點批評也好,嗬喲,他就是有仇必報,說他一句,他必然要罵十句回來,顯得心胸狹隘,沒有道氣。真正有道氣,我們這兒也看到了。我們用莊子說的來衡量剛才這位先生,包括其他某些大德、善知識,他就沒有這種道氣!架子很大,很了不得的樣子,沒有虛懷若谷的感覺。對上卑,對下傲,這些都不像是有道氣的人。所以"乎進我色也",我們就要看一個人的道氣,這個道氣從哪兒來,就從一個人的涵養(yǎng)中來。

前面講了"以其知之所知以養(yǎng)其知之所不知"。上次我們還專門說了什么是"不知",老佛爺說了,我所說法,如恒河的一粒沙而已;未說之法,猶如大千恒沙。這個大千恒沙,就是不知;已說法,就是已知。已知的東西都是有漏的,無知的東西才是無漏;已知的東西是有,無知的東西是無,是空。在這些方面反反復(fù)復(fù)地掂量一下,所以"乎進我色也"。我們怎樣涵養(yǎng)自己,把自己涵養(yǎng)到一個程度,涵養(yǎng)到一個高度?這個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比誰的拳頭大、著作厚、鈔票多!有些時候,人與人在一起,就像金庸寫的武俠小說一樣,就算不說話,氣息之間,勝敗已定!原因在哪里?"乎進我色也",決定因素就是你自己的"色"!

"與乎止我德也",什么是與?交接嘛,有取就有與。在彼此的交往之中,使我感覺到有一種德可以依止。我們通過前面這么一系列的對真人的描述,已經(jīng)覺得這個真人確實是很了不起,心向往之了。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心向往之就行了,進一步還要"止我德也"!《大學(xué)》里面說"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跟這里這個道理是通的,是一回事。我們的德在什么地方?我經(jīng)常說,這就是一個定位的問題。止,就是定位,用佛教的話來說,我們要皈依,我們要依止于某上師,依止于某善知識。依止的目的是什么呢?進德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