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所以在歷史問題上越來越不妥協(xié),“鬼”之所以屢屢被召來,不過是為了顯示日本同中國展開戰(zhàn)略對抗的決心。
最近幾年,中日關系可以說是風波迭起。2003年以來連續(xù)幾年,中國民間都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反日活動,對不少人來說,日本已經(jīng)成為中國的“頭號敵人”,甚至“中日必有一戰(zhàn)”的看法也開始流行起來?!叭毡締栴}”上升為中國外交中的最大難題,而在日本,“嫌中”情緒也明顯上升了。
目前中日關系陷于困境有著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但就表面來看,是日本首相不顧中國方面的抗議,一再參拜靖國神社。在歷史問題上,日本的立場很強硬,以至于兩國關系圍繞這個問題總是形成近乎全面的對抗,在兩國之間出現(xiàn)了類似“膽小鬼游戲”式的博弈困境:誰先躲開,誰就算輸。
果真如此嗎?歷史問題真的具有超越兩國國家利益的重要性嗎?不錯,歷史問題是日本社會體制的一部分,任何政治人物要改變它都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死人的利益真的可以壓倒當前人民的福利嗎?
我認為,對中日關系的解釋,不能只限于歷史問題。需要在更寬更廣的視野里討論兩國關系。
已故著名學者何家棟用“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來形容日本的處境。這是十分有見地的。在制約日本成為政治大國的諸多命數(shù)中,亞洲問題就是其中之一。孫歌先生指出,在日本思想史的脈絡里,亞洲問題呈現(xiàn)為兩個方向:一個是以福澤諭吉為代表的“脫亞論”,另一個是以岡倉田心為代表的“亞洲一體論”,前者主張擺脫亞洲的“惡友”迅速進入歐美列強行列,后者則認為亞洲為世界提供了歐洲文明無法提供的“愛”和“美”的文明,這構成了日本“亞洲論述之兩難”。
最初是日本在亞洲的困境中派生出了日本的歷史問題,即日本如何對待近代以來對亞洲國家的侵略。對亞洲國家來說,日本的侵略并不構成“問題”,它是一個事實,但是在日本國內,總是存在著為侵略行為開脫、辯護甚至美化的勢力,這便形成了歷史問題。日本政要一再參拜供奉著14名甲級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就是這樣一個具體的歷史問題。它涉及到究竟如何對待那些已經(jīng)被認定為戰(zhàn)犯的人,和如何看待那場給亞洲帶來浩劫的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