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句話大家都快說成口頭禪了。但是,三界為什么唯心?萬法為什么唯識?大家認真思考過沒有呢?現在中學生都知道牛頓的三大定律,高中生都學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你知道牛頓三大定律,學過相對論,并不等于你就是牛頓,就是愛因斯坦。你能還原他們得出這個結論的思維過程嗎?我們在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時,你能體悟釋迦牟尼佛當年得出這個結論時的精神狀態(tài)嗎?顯然不能。那么,我們現在肚子里裝的佛教的種種知、種種見就不可靠,就得從頭再來。
從頭來,從哪個地方開始呢?我們在寺廟里聽法師開示,一說就是"徹法源底"。說得很好,但什么是法源之底?為什么還要徹?說到底還是要明白"我是誰"才行。在三界中,萬法紛紛蕓蕓,無窮無盡,不外乎就是唯識、唯心而已。如果我們相信老佛爺的話是真的,不是騙我們的,那我們就要看看我們的心是什么,識是什么。佛法說"是心是佛,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么我們就會問:我這個心是佛,但我為何又不是佛呢?那我們來看看我們的心到底是什么。如果一問到"心是什么"馬上就找到了唯識學里"集起名心,了別名識"這樣的術語來對應,那就完了。那是祖師們的結論,是祖師們實修實證的境界。如果我們照本宣科,在邏輯學上、認識論上講"集起名心,了別名識",那就是教書先生翻字典,沒有用。
我們所說的修行修心,并不是停留在知識層面上的。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下去感覺自己的心、自己的識是什么。要敢于相信這個感覺,因為感覺不會騙人。譬如,倒杯熱茶,很燙,你不會馬上喝;鐵燒紅了,你不會用手去摸;遇到老虎獅子,你絕對不敢去惹。這些感覺都是真實的。我們學佛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千萬別在知見上周游。需不需要知見?需要知見。需不需要知識?需要知識。但知識只是我們的敲門磚,就像中學生考試不會再考小學的內容,大學生寫論文不會再把中學的知識重復一遍。修行也是一樣。修到一定程度,以前學的知識就要放下,進入一層新的境界。
我們在修學時,知識也好,知見也好都是必需的。如果沒有這些知識,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也不可能進入修行。但是,有了這些知識、知見后,要馬上付諸行動,付諸實踐。譬如給你一百萬,你把它存在銀行里不用,這錢就不是你的。如果你拿這筆錢去做生意,賺了錢,發(fā)了財,這一百萬才算是你的。你要用這筆錢,否則,它就不是你的。學佛也一樣,學了就要用。過去有些話說得還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帶著問題學,急用先學,活學活用,學用結合,立竿見影。"這些話用在我們學佛上,還是很相應的。
佛法要解決"我"的問題,解決自己心的問題。那么我的心又是怎么運作的呢?為什么肚子里裝了那么多善善惡惡?為什么有那么多是是非非?為什么人與人打交道有那么多麻煩?為什么別人的命好,我的命不好?為什么別人有錢我很窮?這些煩惱從何而來?為什么我們一直在迷茫當中沒有明心見性?
如果我們能認認認真地面對這些問題,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才叫真正與修學相應。如果所學的佛法不對照自己的喜怒哀樂,不放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上,不落實在自己的身語意三業(yè)上,那都是紙上談兵、葉公好龍。學修佛法應該是老老實實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心是怎么樣的。
經上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已經說得很到位了。但這個"心生"是怎么在生?為什么我們這個心一生,種種法就生?為什么心一滅,種種法就滅了呢?說這句話的時候你信得過嗎?如果信得過,你就得仔細看看這個生滅是怎么來的。如果我們不善于在心上用功,不善于在念頭上用功,那么學《信心銘》是學不進去,也信不進去的。心是什么?含容萬法的一個東西。心生種種法生,上下五千年,宇宙一百五十億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復雜,世界就有多復雜。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的心簡直就是疲于奔命,忙無歸處。所以我們要善于在心地上用功。但心那么大,又怎樣用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