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贏政親政以來,呂不韋這個老家伙仍要發(fā)揮余熱,對什么都指手畫腳。這在嬴政看來,就是倚老賣老,自居為太上皇。
天下人對此流言蜚語。甚至有人出于對暴政的不滿,直接揚言,說皇帝應該認祖歸宗,姓呂算了。
皇帝被激怒了。如果默許這一切,意味著始皇本人的來路是非法的,也便危及到了他的皇權(quán)。而對于嬴政這樣的人來說,真相抑或謠言,只能止于殺戮。只是苦于沒有借口。而且呂不韋功勛卓著,手掌大權(quán),四海豪杰都投奔在他的門下,還撰寫了一部形跡可疑的《呂氏春秋》來自我標榜。如果動作太大,呂不韋一呼百應,發(fā)生叛亂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始皇帝只好通過寫信這種溫和的手段,他說:“你即便有功勞,已給了你封地,食邑十萬戶。你和我并沒有什么血緣關(guān)系,但你自稱仲父,致使謠言紛紛。你還是與家屬一起搬到蜀地去養(yǎng)老吧!”
呂不韋如果有叛亂之心,完全是有能力發(fā)動叛亂而不死的,屆時誰勝誰負還很難說。但呂不韋看完信后選擇了自殺,他是喝下毒酒死掉的。兩千多年之后,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呂不韋在端起毒酒之時的心理活動:
作為商人,他為子孫賺取了一個曠古未有的天下;作為父親,他不能也不忍殺掉自己的兒子,即便能狠下心來,發(fā)動叛亂,天下又將分裂,自己多年來的努力付諸東流;此外他呂氏身份低微,名不正言不順,不可能稱帝,最多只能留下亂臣賊子的千古罵名?,F(xiàn)在,嬴政,這個異姓兒子所做的何嘗不是正確的呢,自己活在世上就是對他名譽和權(quán)力的威脅,難道非要逼他動手嗎?出于父愛,也不能使他落下弒父的千古罵名啊,還是自己了結(ji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