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節(jié):第四章 達爾罕親王(7)

青旗:嘎達梅林 作者:郭雪波


兩天后,達王一行到達奉天。

首次相見的張大帥格外熱情,親自設宴招待達王。并派出已升任侍從副官的王相林專門負責接待他們和各旗王爺,規(guī)格高級豪華,燈紅酒綠,一派其樂融融的氣氛。

聯(lián)席會議開了七天。也醉了七天,游樂了七天。

自清末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后,民初繼續(xù)擴展這一政策,到1919年時,內蒙古絕大部分牧地都已變成耕田。卓索圖盟全部、歸化土默特絕大部、察哈爾及伊克照盟的一部分、哲里木盟的多半尤其設郡縣的東半部,農業(yè)占絕對優(yōu)勢地位。這種開放荒地,改牧業(yè)為農耕為主的做法,對社會發(fā)展究竟有多大好處,有待歷史驗證,因為世界上仍有很多先進的現(xiàn)代化牧業(yè)國家。但清末民初這種完全無視內蒙古草地是否適合農耕、發(fā)展農業(yè)是否條件成熟、廣大牧民無處放牧、生計遭受空前危機等等狀況,一心只為增加國庫收入以償付外國賠款(八國聯(lián)軍之債),而盲目下令全面招墾放荒,這給內蒙古草原和廣大牧民帶來了深重苦難。由此蒙古部落與清廷三百年的和平共處,因清廷出賣蒙古草地而徹底瓦解了,而且隨著民國軍閥瘋狂開荒,部落與政府矛盾日益尖銳。美好的日子,已成往事。蒙古人自清初察哈爾部親王布爾尼和準噶爾部葛爾丹抗清失敗后,二百多年基本放棄了武裝反抗。但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廷腐朽本質徹底暴露,對外喪權辱國,對內貪污腐化,欺騙百姓,國庫空虛,財政枯竭,對蒙古草地過分的勒索和往草原轉移內地矛盾等等,這些都招致了蒙古民族不間斷地強烈反抗。

在大學者余伯彥(余元盦)所著《內蒙古歷史概要》①里,比較詳細記錄了這些歷史事件:

1861年,卓斯圖盟喀拉沁右翼旗牧民白凌阿、彌勒僧格等,因官差稅賦過重而聚眾結盟,起義抗清,攻進義州、昌圖廳、朝陽及建昌等地,所到之處蒙古人民多予支援。清廷派兵鎮(zhèn)壓,起義民眾逃至阿魯科爾沁旗,至1868年才被彈壓。

1862年,卓索圖盟土默特旗人士綽金太、那木薩賚等組織老人會,反對沉重官差,聚蒙漢群眾數(shù)千名,要求清廷減輕差錢,官府派兵鎮(zhèn)壓捉拿,激起群眾反抗,遭殘酷殺戮。后由綽金太親去投案,才使百姓免遭更多地屠殺。

1866年,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前旗臺吉托克托虎引導漢蒙人民三百余人舉行起義,清廷派軍鎮(zhèn)壓,托克托虎被捕,起義軍被鎮(zhèn)壓下去。

1866年,伊克照盟鄂爾多斯蒙古民眾為要求減輕差役賦稅,自動組織起來,曾于1858年和1866年在鄂托克旗發(fā)動了“多歸輪”(“獨貴龍”)起義。“多歸輪”是蒙古語環(huán)形的意思,后演化為“組”。起源是這樣:各旗牧民起義反對蒙古王公及清廷時,聚集在預定地點,環(huán)坐地上,討論旗內亟需解決的問題和消除苛政等等。開會時不是舉手通過決議,而是由每一個參加者用口頭表示“是”或“否”。決議通過后,在紙上簽名成環(huán)形,表示參加者一律平等。然后他們持簽名決議,結隊向王公和清廷官府提出要求。參加游行示威的,自三百人擴至八百人等?!岸鄽w輪”起義運動席卷了內蒙古許多盟旗。烏勒吉?扎爾噶勒(1866—1929,又名錫尼喇嘛),是領導“多歸輪”起義運動的杰出人物之一?!岸鄽w輪”運動在他的領導下,不只帶著反清的性質,而且也帶著反封建的特色。

1870年,卓索圖盟土默特旗箭丁常明等,因該旗科派太重,乃聚眾結會,領導旗民起義,反對苛稅,不受比丁,并奪取該旗地租,毆傷該旗

官吏。

1890年,卓索圖盟土默特旗人巴拉楚克,領導礦工舉行抗清起義。

1901年,哲里木盟科右中旗發(fā)生了反對本旗封建主的大規(guī)模人民起義。該旗“札薩克”圖什業(yè)圖親王色旺諾爾布桑保,兼任哲盟盟長,生活奢侈,荒淫無度,搜刮剝削旗下百姓,?!氨摅兹酥了?,或縛羈暗室瘦死以為快”(《東三省政界?蒙旗篇》)。當時鄰旗境內馬賊蜂擁而起,該親王為自身安全命該旗梅林臺吉額勒德尼?瓦奇爾率壯丁百余名晝夜守護王府,不讓他們回家,也不顧眾丁家人死亡與否,于是眾人舉額梅林為領袖起義。親王與五名隨從逃出王府,準備到熱河都統(tǒng)處請兵鎮(zhèn)壓,行至莫勒根廟被起義壯丁追上,眾多百姓聞訊而至,把親王圍在廟內,親王畏罪自縊。清廷急調兵鎮(zhèn)壓。

1902年至1908年,鄂爾多斯發(fā)生多起“多歸輪”運動。牧民因開荒而起義,清廷派山西兵鎮(zhèn)壓,將反對開墾的準噶爾旗臺吉丹丕爾一家五口活活燒死,并將丹丕爾逮捕正法。但蒙古牧民并沒有就此屈服,斗爭更加激烈,迫使清廷革職亂墾的墾務官員貽谷,暫時停止墾務。

1905年,哲里木盟扎賚特旗人綽克賚為首反對開墾,領導蒙古牧民三四百人舉行起義,槍斃該旗蒙荒局總理哈彭戈梅林,占據(jù)多奈站、多列廟等荒地阻止開墾,殺死陳姓漢商,沒收其貨物。1908年被奉天省派軍鎮(zhèn)壓,綽克達賚逃走。

1906年,卓索圖盟土默特旗人白音達賚領導牧民起義,趁日俄戰(zhàn)爭在東三省爆發(fā)之際,他攻占法庫門劫取俄軍大量槍支彈藥,聲勢大振。接著攻占洮南、靖安,并向四下攻掠清州縣,追逐商賈、地方官吏,縱深兩千余里。1907年6月,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派當時的手下統(tǒng)領張作霖率馬步兵十營往討,白音達賚率眾徑郭爾羅斯前旗,至洮南府豐泉鎮(zhèn),與另一支蒙古起義軍領袖陶格陶會合,聲勢大振。白音達賚軍隊所過之處,蒙民皆予以支持援助。徐世昌復調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兵力圍剿,白音達賚和陶格陶奔逃索倫山。1908年,張作霖率軍入索倫山搜索,白與陶戰(zhàn)敗,奔巴林旗,又奔烏珠穆沁旗的興安山嶺。張作霖率軍追擊,陶克陶帶自己人馬回奔索倫山,白音達賚突圍至烏蘭套山,張作霖軍入山搜捕。1908年7月終于擒殺白音達賚,這次規(guī)模浩大的起義就這么被鎮(zhèn)壓下去。

陶格陶(或陶克陶胡、陶什陶),為哲盟郭爾羅斯前旗臺吉,因蒙古王公勾結清朝官吏盜賣蒙古人民草地,遂于1906年聚眾起義,率領蒙古人民對清廷和蒙古王公展開武裝斗爭,屢敗清軍。1907年,陶格陶與白音達賚會合共同作戰(zhàn),1908年因白的軍隊軍紀渙散敗壞,常掠奪無辜百姓商人,便與他分道揚鑣。陶格陶回到索倫山,繼續(xù)對清軍進行游擊戰(zhàn)。1910年陶格陶在清軍的追擊下離開索倫山逃入外蒙古車臣汗部,后成為蒙古國一位將軍。

1911年辛亥革命終于推翻風雨飄搖的清王朝,同年12月外蒙古宣布獨立。1912年,呼倫貝爾盟巴爾虎旗人民反清起義,成立自治政府。這對內蒙古其他地區(qū)產生了極大反響,紛紛要求自治和民主解放,但均遭到袁世凱總統(tǒng)拒絕。并將熱河、綏遠、察哈爾改為特別區(qū),委派督統(tǒng)統(tǒng)治三區(qū)。科右前旗札薩克郡王烏泰,當袁世凱拒絕內蒙古自治時,便宣布自己旗為“獨立”,1912年8月舉兵進攻洮南府,占領鎮(zhèn)東及靖安二縣??朴液笃煲嗥鸨憫獮跆?。袁世凱聞訊震怒,立即調派軍隊鎮(zhèn)壓,烏泰最后率屬下二萬民眾逃入索倫山中。此后,東西扎魯特旗也爆發(fā)起義,占領開魯城,逐官吏和殺死扎旗王爺和其福晉,袁世凱又急調東三省及熱河軍隊鎮(zhèn)壓,屠殺了無數(shù)起義民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