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三年里,有個人一直在路上,風里雨里,酷暑寒冬,他都帶領著一幫人沿著倉央嘉措的足跡,撿拾倉央嘉措曾經(jīng)鐘愛的白色的石頭。這個人就是扎西尼瑪。在2010 年夏天的一個下午,我和他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問:說說你對這種石頭的看法吧。扎西尼瑪:首先是有緣人才能得到這種石頭,這種緣分的基礎就是熱愛。問:你第一眼看這個石頭是什么感覺?扎西尼瑪:那是一種很神圣的感覺。我們走了很多路,到了甘肅、青海、內(nèi)蒙古等地,我發(fā)現(xiàn)只有在特殊的位置才能有這種石頭。找這種石頭,更重要的是要靠一種感覺,也許是我和這個石頭有著特殊的情感紐帶吧。一開始我們請了一些工人,沒有一個工人能在三個月內(nèi)學會認識這種石頭,他們辨認不了,最后整來了一大堆沒用的。后來,我就和工人們講這種石頭特殊的韻味,教他們怎么欣賞和喜歡,后來慢慢地他們才有所感悟。如果一開始就對這種石頭的內(nèi)涵和意義不清楚,沒有更深的理解,就不會有這種神圣的感覺。
問:聽說在廟附近會更容易找到。扎西尼瑪:對的,而且確確實實要有緣分才能找到。往往很大的一個地方就只有那么一塊。所以,尋找石頭的時候,你心中會有一種使命感。問:你所說的這個石頭更深一層的內(nèi)涵是什么?扎西尼瑪:說起來很復雜,實際上也很簡單,那就是從外在到內(nèi)在,這種石頭很潔白,很溫潤,就像學佛的人一樣,身上總會有一種圣潔、沉穩(wěn)的魅力。因為我上大學的時候就對石頭很感興趣,有所接觸,我覺得在所有石頭里,只有這種石頭讓我感覺到一種神圣。我覺得這是佛賜給我的信物,通過這種石頭,慢慢地我對佛教和西藏文化也越來越感興趣,內(nèi)心越來越沉靜、愉悅。
問:就是說石頭成了你精神世界的引路人,指引了你的精神世界? 扎西尼瑪:對,對這種石頭我不只是停留在欣賞層面,而是通過它來凈化我的內(nèi)心世界。我越來越覺得,尋找和發(fā)現(xiàn)這種石頭也許只是一種形式,實際上我尋找的是自己的內(nèi)心,是一種我們還了解不深的傳統(tǒng)文化。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以這種石頭為載體,感覺和傳遞我所說的這種心靈的東西。
問:你怎么比喻你所找的石頭的價值?
扎西尼瑪:對不了解和不珍惜的人來說,它可能一文不值,但是對真正喜歡和理解的人來說,它又是無價的。我覺得它就像西藏人日常用的酥油燈一樣,是我在浮躁的現(xiàn)代社會的黑暗中,能夠看到的一點點光明。
問:就像心靈燈塔一樣?
扎西尼瑪:是啊,我和你講,哪怕是在一片再荒涼的土地,只要發(fā)現(xiàn)了一塊這樣的石頭,你就會有一種要留下的感覺,你再次回到這個地方就會覺得很親切。
問:說說這里面的辛苦吧。
扎西尼瑪:要說辛苦啊,我已經(jīng)開壞了兩臺車了,有一次還掉到了溝里。那次下雨路滑,車忽然就失去了方向,但是說來也奇怪,十幾米的深溝掉下去,人一點事都沒有。當時車里面一共坐了4 個人,都沒事,連點傷都沒有,真的是非常神奇。
還有一次,眼看著還有40 公里就到可以吃住的地方了,可是車忽然壞了,一動不動。那時候天又黑了,又是刮風又是下雨,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我們身上也沒有吃的了,本來想著再忍耐一下,馬上就到地方了。結果沒辦法,只好在那等,我們足足在風雨里等了3 個小時,終于來了一輛車。那個司機真的是非常好心,我們還沒攔車他就自動停下了,主動問我們怎么回事。我說車壞了,他就說要不把我們的車吊到他們的車上,他的是個帶吊車的大車。就這樣,他把我們帶了40 公里,終于回到了我們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