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其時,在673年,從西里西亞逃至君士坦丁堡的敘利亞人凱林尼科斯,向拜占庭皇帝貢獻了一樣神秘的東西--一種燃燒劑--"海洋之火"的配方及配制方法。次年,拜占庭人將此物開發(fā)成了武器,并首次用于作戰(zhàn),也首次讓阿拉伯人驚訝于它制敵的威力。
當時,在阿拉伯艦隊與拜占庭艦隊正激烈對戰(zhàn)的關鍵時刻,拜占庭艦隊突然用"海洋之火"發(fā)動了攻擊。一時間,受到攻擊的阿拉伯戰(zhàn)艦熊熊燃燒起來。對木質(zhì)的戰(zhàn)艦來說,還有什么比火更可怕的東西無法抵擋火攻戰(zhàn)術的阿拉伯艦隊,當時唯一的選擇就是撤退。677年6月,阿拉伯艦隊被迫撤離君士坦丁堡。本就已經(jīng)是灰溜溜地撤離,孰料還有雪上加霜的事情等著阿拉伯人。被打敗的阿拉伯艦隊在撤退途中遭遇了大風暴,戰(zhàn)艦中的大部分被巨浪吞沒。
元氣大傷的阿拉伯人哪里還有力氣再進攻君士坦丁堡況且還有一個被他們視為"希臘火"的恐怖武器等著他們,更是不敢輕舉妄動。最終,阿拉伯人唯有承認拜占庭帝國的地位,678年,雙方簽訂了和約。
事實上,阿拉伯人除了在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戰(zhàn)役中栽了大跟頭外,在其他地區(qū)的作戰(zhàn)幾乎都取得了勝利。所以,阿拉伯人即便是簽下了一紙和書,也并不代表他們是真的心悅誠服,而這也決定了阿拉伯人必然要卷土重來。
715年,阿拉伯軍隊經(jīng)過10來年的休養(yǎng),決定再對君士坦丁堡發(fā)起新的進攻。那時的拜占庭帝國,之前不斷有叛變的事情發(fā)生,領土一再被分割,國勢日漸衰微。眼見兩個帝國的國勢不可同日而語,但天不亡拜占庭帝國,在利奧三世成為君士坦丁堡的主人后,這座都城又有了生氣。
出身軍人的利奧三世知道君士坦丁堡有天然法寶--城墻,他要利用這個法寶與阿拉伯軍隊進行一場持久戰(zhàn)。利奧三世先是利用君士坦丁堡的一面雙重城墻構(gòu)筑了重重防線,接著他又在城墻上的多處地方安裝了城防器械。打持久戰(zhàn)當然少不了足夠多的糧草和兵器,為此,利奧三世修建了屯糧的倉庫,還設立了不少兵器制造工廠。就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而言,陸上的威脅并不是利奧三世最為擔心的,他更需要操心的是來自海上的威脅。如何能使城堡向海的一面不被敵軍攻破如何能使君士坦丁堡的海上交通線暢通無阻這都是利奧三世必須考慮,且必須重視的問題。
利奧三世不愧是君士坦丁堡的"救世主",這位優(yōu)秀的軍事家想出了個絕妙的辦法。利奧三世在海灣的出口處設計了一扇特殊的"門",一條粗大的鐵鏈做成的"門"。鐵鏈是連接在出??诘膬勺赝系?,塔上有可控制鐵鏈自由升起或放下的機關。有了這道"門",敵艦便被有效地擋在"門外",無法輕易地進入海灣。而拜占庭的艦隊,在待命時則駐泊于"門內(nèi)",只要一聲令下,它們便"出門"去攻擊敵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