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父親的足跡
——采訪毛澤東的兒媳邵華
采訪時間 2004年4月
采訪地點 北 京
采訪對象 邵 華 毛澤東的二兒媳、毛岸青的夫人
采訪記者 董雅麗
邵華,毛澤東的二兒媳,少年時便常常伴在毛澤東的左右。2001年,她出版了散文集《毛澤東之路——追尋父親的足跡》,60篇文字記述著她對父親的回憶和懷念。2004年4月,邵華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毛澤東,當他在中國革命中艱難前行時,他的家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6個小兒女或夭折或失散,6位至親的人獻出了生命。邵華講述著關于這個偉人家庭的風雨往事,帶我們走入毛澤東的情感世界。
童年:悲苦的記憶碎片
邵華,并不姓邵。光環(huán)之下眾所周知她是毛澤東的兒媳,但鮮為人知的是毛澤東的另一個兒媳劉思齊卻是她同母異父的姐姐,更鮮為人知的是她與眾不同的傳奇身世。
記者:眾所周知,您是毛澤東的兒媳。聽說您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您母親張文秋是1924年的老黨員,您父親陳振亞是平江起義跟著彭德懷上過井岡山的老紅軍,走過長征路,曾經被敵人炸斷過一條腿……聽說您在剛剛咿呀學語時,就和父母一起輾轉奔波,被投進監(jiān)獄,還經歷了親人離散、父親被殺等種種刻骨銘心的痛楚……能具體談談您的身世嗎?
邵華:我母親參加過1919年的五四運動,后來在董必武、陳潭秋,還有惲代英這幾位老師的引導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且也找到了革命和愛情的伴侶,生了一個女兒,就是我的同母異父的姐姐劉思齊,后來改名劉松林。但不幸的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我姐姐的父親和我母親被捕入獄,我母親沒承認是共產黨員,后來被營救,而我姐姐的父親就被殺了。
以后好幾年我母親都在上海做地下黨的工作,后來1937年組織安排她回延安,我母親和我的親生父親陳振亞就是在去延安的途中相遇認識的。一路上他對我母親和姐姐非常照顧,后來他們就相愛結婚了,所以我就出生在延安。當時我爸爸看到大人小孩雙雙平安,就給我取了個乳名——安安。后來我母親對我爸爸說:“咱們改改傳統吧,讓安安隨母姓,怎么樣?”我爸爸說:“姓名不過是個符號,安安姓陳,或姓張,都是我陳振亞的女兒!就姓張吧,取名少華?!?/p>
我父親在長征中負傷后,當時中央軍委決定,我父親和其他幾個同志一起,經過新疆到蘇聯去休養(yǎng)、學習。結果這次新疆之行,卻成了我童年最為痛苦的回憶……
一個在新疆,一個在上海,雖然天各一方,但邵華的童年與毛岸青的童年同樣地悲慘。那陰暗可怖的森森高墻,那段浸透血和淚的苦難歲月,也許正是相同的體驗,在冥冥中讓兩個飽經磨難失去親人的革命后代走到了一起……
記者:聽說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倆的童年特別苦,他們曾經在上海灘流浪過一段時間,靠自己在外頭幫人家推黃包車,賣報紙,撿香煙頭然后去賣,這樣勉強度過生活。他們跟街上的流浪兒童沒有什么區(qū)別。流浪中,岸青遭人毒打,頭部受傷,留下了終身的病痛。岸英才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就堅強地面對這一切磨難……您和毛岸青同志的童年都是相當悲慘的,我們不忍心觸動您最脆弱的神經,但這個話題又難以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