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新秀又拉著我們東家串,西家串,到各家看看油鹽罐子。我們那次回老家,新秀是第一個跟少奇什么話都說的人。這期間少奇幾乎沒有說什么話,可想而知對他的沖擊和震動。
他的那個親姐姐不久就去世了。
記者:我們知道,從湖南考察回來后,針對當時整個國家經濟困難的狀況,少奇同志曾有句話:“三分天災、七分人禍?!边@句話在當時震動很大。當年共產黨鬧革命,就是為了人民解放,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但是1958年后,由于政策的失誤,人民生活并沒有太富足,作為國家主席,看到這些情況,少奇同志有什么反應?您能談談當時的詳情嗎?
王光美:那次從六姐家出來,緊接著我們又到了浮腫病院,看到了那么多的病人。你想想他作為國家主席,看到他的老家的狀況,這是他最了解的地方,他想象再窮再壞,魚米之鄉(xiāng)也不該到這種地步。
在考察期間,少奇開了許多座談會,向群眾道歉。說:“國家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有責任,我們道歉?!庇幸晃?0多歲的老人就說,這哪兒是天災呀,這三分是天災,七分是人禍呀,你們共產黨這么干,就不怕農民打你扁擔嗎?他確實是把少奇當作老兄老弟才這么說的。
在那兒40多天,少奇一直不停地向人民道歉,同時他也要求老百姓跟他說實話,說真話。他說,把你們的困難都講出來,困難講出來我才好幫你,你們也是在幫我們調整政策,改正錯誤。
回到北京后,少奇把這些事情都在中央會議上說了,包括“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這句話,這是后來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話。以后他也多次講到這樣一句話,說咱共產黨再這樣搞下去,不怕群眾打我們扁擔嗎?群眾打我們扁擔是應該的。當時說出這個“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是需要相當勇氣的。但是我覺得,他考慮的是社會、國家怎么搞。
記者:在困難時期很多人都吃不飽,營養(yǎng)跟不上,你們家人口多孩子多,那孩子們當時的生活怎么樣?
王光美:當時整個學校供應不好,源源(劉源)他們在學校也吃不飽,源源在學校吃什么愣是拿回一塊給他爸爸看。所以那時的困難,我們也了解。
一些家長把孩子接回家補充營養(yǎng),但是我們沒有。那時候我們家里也不寬松,孩子們在學校大多吃不飽。亭亭幾次在課間操時暈倒了,我就跟少奇商量,想把孩子接回家,因為家里雖困難,畢竟還是有保障。但少奇說不行,還是讓他們和大家一樣,大家吃不飽,也讓他們嘗嘗吃不飽的滋味。還說現在全國人民吃不飽,孩子們吃不飽,我負有責任,讓我的孩子們也嘗嘗吃不飽的滋味,等將來他們大了,為人民做事,要吸取這個經驗,千萬別再讓人家吃不飽飯。
記者:少奇同志調查回來后,在第二年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也就是“七千人大會”上,少奇同志的報告很長,認真分析了原因,總結了經驗教訓。后來中央提出并貫徹落實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由此,國民經濟逐步開始恢復。據說1963年少奇同志還專門去逛過恢復了的廠甸廟會,您還記得嗎?
劉源:平常父親是非常嚴肅的,偶爾笑一下,我們都很驚訝。所以爸爸很高興的時候,我們記憶就非常深刻,我印象中逛廠甸就有這么一次。
1961年他下鄉(xiāng)去調查后,對他的震動很大,就在他調查中正好主席到了長沙,他們就在那里談了一次,說無論如何要改正,不正之風不要再刮,食堂一定要散,農村的政策一定要調整。后來政策落到實處還是很有成效的,而且經濟恢復得挺快,半年多就開始回轉,到1963年1月,經濟就開始明顯好轉了,也開始恢復廠甸廟會了。我舅說,叫這些孩子一起去逛逛廠甸吧,大家都很高興,廠甸很熱鬧,我們幾個小孩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