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戰(zhàn)爭打得那么激烈,就少了一個擔架兵,這和過去行軍當中逃亡很多的情況已經有天壤之別了。所以毛主席在一篇文章里專門寫這件事情,說明他印象是非常深的,而帶這支部隊的正是當黨代表的父親。
記者:毛主席在《吊羅榮桓同志》的七律中,第一句提到“記得當年草上飛”,請你講講這個“草上飛”的典故吧。
羅東進:1928年上了井岡山,部隊也開始多起來了。當時有個二十九團,這個二十九團的士兵都是由湖南的農民起義軍組成的,因為快過年了,形勢稍微好了一點,他們就想回家過年,就想回湖南,所以這個二十九團就在團長帶領下下了井岡山,當時朱德和陳毅同志勸阻他們,他們不聽。后來陳毅又覺得二十九團單獨這樣行動怕他們吃虧,就帶著二十八團跟著下山了,到了湖南打了一仗是先勝后敗,因為這些部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不好。
這個時候毛主席就很著急,又怕二十八團跟著吃虧,所以就帶著我父親的部隊下山去接應二十八團。當時都是爬山越嶺,有時候兩座山之間有個峽谷,看著很近,但是一走起來,一上一下要半天時間。因為擔心二十八團困在那兒要吃虧,得把他們早點接回來,就得趕時間,可是那座山很陡,如果戰(zhàn)士往下跑就收不住腳,就會摔倒,如果嗖嗖往下走,用的時間又太長。山勢雖然比較陡,但山坡斜面比較平緩,平面長了很多很厚的草,有半人來高,在當地叫野雞毛草,所以我父親他們幾個就商量是不是讓戰(zhàn)士揣著槍像坐滑梯一樣滑下去,這樣就快很多。
部隊很快就下到山下,這樣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草上飛”這個詞就非常貼切了。
但是實際上“草上飛”這一句詞是主席用了黃巢的《自題像》里的一句,因為黃巢起義失敗以后,傳說他沒有死,當了和尚,然后他到了開封的天京橋,有感,就寫了一首詩叫《自題像》,這首詩的頭一句就是“記得當年草上飛”,然后“脫卻戎裝換僧服”。
引用黃巢這詩的頭一句,第一層意思是說父親也是領著農民起義軍上的井岡山,參加了革命隊伍,再一層意思就是戰(zhàn)爭年代他們也遇到了同樣的情境。
記者:我聽說1941年年底,日軍對沂蒙山進行大“掃蕩”,羅帥率部不費一槍一彈,沖出5萬日軍的合圍,“無聲的戰(zhàn)斗”因此得名。這在中國戰(zhàn)爭史上恐怕也是比較精彩的戰(zhàn)例了吧?
羅東進:我父親把這個戰(zhàn)術叫“翻邊戰(zhàn)術”,就是翻到敵人的后方去,劉田突圍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劉田突圍是怎么回事呢?當時一一五師的師部,在劉田駐的單位有“戰(zhàn)工委”,也就相當于省政府,作戰(zhàn)部隊只有一個獨立營,就是在劉田這個地區(qū),這一塊幾個村子里頭,一共有兩千多人。1941年鬼子大“掃蕩”的時候,當時日本方面在山東的第十二軍,司令官叫土橋一茨,他是個中將,他聚集了5萬多日本兵和偽軍,分11路向劉田這個地方包圍過來了,當時情況比較緊急,敵人圍困越來越緊密,日軍把劉田團團圍住了,而且正在逐漸縮小包圍圈。
這個時候我父親主持召開了一次作戰(zhàn)會議,當時一一五師陳光,還有山東分局的朱瑞以及肖華等這些同志都在,大家就討論向哪個方向突圍,當時我父親就讓大家提自己的想法,提出了四條:一個是東過沂河和沭河,進入濱海地區(qū),這是最佳的一個方案,因為濱海就是咱們的解放區(qū),就是往日照那個方向,往東面去,但是這個方向正是敵人埋伏的一個口袋。因為這個方向最容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