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誰殺了基洛夫(1)

KGB克格勃全傳 作者:亞諾


2 誰殺了基洛夫

基洛夫全名為謝爾蓋·米洛諾維奇·基洛夫,蘇聯布爾什維克革命者和重要領導人。他出生于基洛夫州,家里很窮,他原名叫謝爾蓋·米洛諾維奇·柯斯特里科夫。他自小父母雙亡,祖母把他養(yǎng)到7歲,然后把他送到了一個孤兒院。1904年,18歲的基洛夫信仰馬克思主義,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的布爾什維克派。自此與蘇聯共產國際事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

基洛夫這個名字是他自己更改的,在他那個年代,加入布爾什維克,那就意味著危險,他本人熱衷于參加政治活動,這也給他帶來不少的災禍。比如1905年的時候參加革命,就曾被捕過。出獄后因為印刷非法刊物,又一次被捕。第二次出獄后為了隱藏自己的身份,他暫時放棄使用謝爾蓋·米洛諾維奇·柯斯特里科夫這個名字,而是長時間使用基洛夫,用它來作為筆名?;Z夫口才非常好,據說在早期蘇維埃的領導人中間,可以直面工人進行演講的,唯有基諾夫一人。

他個人發(fā)展歷程充滿坎坷與傳奇,十月革命之后,他建立了北高加索蘇維埃政權,他個人成了阿斯特拉罕布爾什維克的軍事長官。在此期間,他也立下不少功勞,曾參加國內戰(zhàn)爭,消滅了其中一股白軍勢力的進攻。他本人是斯大林的擁護者,反對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因為他本人的政治立場比較鮮明,所以深得斯大林的賞識,1926年接替季諾維也夫,成了列寧格勒的州委書記。

在他任州委書記一職的時候,做了不少事情,比如推行農村集體化,逮捕對抗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分子等等一系列的措施。這一切為他贏得了不少政治名譽,可以說在30年代的蘇聯算是風頭正起。1930年7月13日,基洛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被選為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委員會主席,達到其一生的權力頂峰。

當然有一種說法是,他差點取代斯大林做了蘇共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對反對派們從來不手軟,在這一點上基洛夫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他反對斯大林不經過量刑就武斷地將大部分人都處以極刑。1934年的中央委員會選舉過程中,還發(fā)生了一件很有戲劇性的事情。據說在那次會議上基洛夫只得到3票反對票,而斯大林卻得到了292張反對票。那么按照會議正常程序,斯大林是不可能繼續(xù)任總書記了。但是政治局委員卡岡諾維奇下令將選票銷毀,對外宣布斯大林和基諾夫獲得一樣多的反對票,都是3票,這樣斯大林才得以繼任??▽Z維奇是斯大林的死忠,他后來甚至反對赫魯曉夫的非斯大林化,參加企圖撤換赫魯曉夫的行動,不過最后失敗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