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晚的寶寶
小駁媽媽開始有些著急了:比兒子大一月的寧寧說話都開始從單詞向句子發(fā)展了,還有比小駁晚兩個月出生的小擘,不但會喊“爸爸、媽媽”,連“吃飯、再見”這些常用語都說得很熟練了;但小駁呢,只會瞪著漂亮的大眼睛,盯著媽媽的嘴巴看,無論怎么哄勸都把小嘴閉得緊緊的。
兩歲的時候,小駁不得不離開媽媽去幼兒園,這時的他只會幾個數得過來的詞。小駁媽媽每天見到寶寶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他詢問,你在幼兒園里過得怎么樣。一天,小駁回答媽媽兩個字“何璇”,然后用一雙小手向前比劃出一個推的動作,再說出自己的名字,又把手放在自己的小胸脯上,再一次說出自己的名字,然后用手指指屁股,最后說出一個字:“疼!”媽媽聽明白了兒子想表達的意思——一位叫何璇的小朋友推小駁的胸,并且把他推倒了,摔疼了屁股。媽媽趕緊拉過寶寶檢查小駁的屁股,嘴里一連串地嘀咕著:“兒子,還疼嗎?告訴老師沒有?”說完意識到寶寶根本不會說句子,小駁媽媽難過得直想哭。
家長對策
寶寶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既依賴于生理上的成熟,又需要有外界語言環(huán)境的刺激。寶寶說話晚,如果排除生理發(fā)育上的問題后,那么家長應該從自身查找原因。比如,語言溝通次數與時間少。有的家長認為不會說話的寶寶不能理解成人的語言,當寶寶咿咿呀呀說話時,沒有回應,白白喪失了對寶寶進行語言刺激的時機。還有就是家長剝奪了寶寶說話的機會。有的寶寶運用不正確的語言,或用手勢、面部表情表達心意時,家長“善解人意”地趕緊替寶寶解決問題,使其語言發(fā)展失去動力;有的家長很急躁,沒有耐心聽寶寶磕磕巴巴說話,訓斥寶寶,結果給寶寶造成心理壓力,不敢說話,于是直接給寶寶貼上不會說話的標簽。這樣,依賴他人評價的寶寶會認定自己真的不會說話,更不愿意開口了。
當發(fā)現寶寶說話晚時,家長不要顧慮重重。有句老話叫貴人語遲,從一個側面證明一些說話晚的寶寶并沒影響到以后成就大事業(yè)。其實每個寶寶的發(fā)育情況不一樣,只要在20個月左右能說一些詞的寶寶就屬正?,F象。
家長要有意識地站在一個高起點上與寶寶對話,用規(guī)范的標準話,不用方言與兒語。交流時保證寶寶心情愉快,有利于啟發(fā)寶寶模仿發(fā)音,達到互動的最佳效果。即使寶寶不作出反應,家長也要堅持下去,寶寶在無意識地聽,已經達到刺激大腦皮層的作用;其次允許寶寶用語言伴隨動作及各種豐富的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肯定寶寶的表達能力,耐心引導寶寶用詞語替代動作,鼓勵寶寶重復說出來。最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家長不要代替寶寶解決問題,讓寶寶與同齡寶寶正常交往,既能讓寶寶感到快樂,又能讓寶寶的語言能力迅速發(fā)展。
太愛說話的寶寶
睿睿特別聰明,小品里的俏皮話、電視里的廣告詞,他聽過、看過幾遍就能記住。他開始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背誦,沒完沒了地刺激著家人的耳根子。過幾天又換成媽媽教他的新兒歌,樂此不疲地翻來覆去唱,有時還要家人與他一起唱,根本不考慮時間與場合。
家里來客人了,他不顧媽媽在陪客人聊天,纏上了媽媽,看到媽媽瞪眼才蔫蔫地躲到一邊去。當媽媽叫他來吃飯,睿睿便解禁般地張嘴又開始說上了:“吃飯,吃菜,吃肉,喝水、喝飲料、喝湯……”說出一大串由“吃飯”衍生出來的話來,氣得媽媽叫他閉嘴快吃飯!媽媽哭笑不得地說,每天和這個碎嘴子在一起,簡直要崩潰了!
家長對策
除了自閉癥寶寶的自言自語和多動癥寶寶的“話癆”之外,大多數寶寶的語言發(fā)展是正常的。正處在語言爆發(fā)期的寶寶,對他感興趣的詞語與兒歌很敏感,遇到好記易懂的詞語句子喜歡去模仿,這是寶寶主動學習語言的過程。寶寶本身并不知道他的行為在成人的眼里很無聊,還希望最好與他人互動起來,達到分享快樂的目的。所以說,家長不要認為寶寶只是簡單地重復嘮叨,應該用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寶寶。
家長首先應該端正自己怕煩的心態(tài),抓住寶寶愛說話的機會,控制與寶寶交流的局面,主動引導他來做語言游戲。比如換詞游戲,讓寶寶找出可以替代的詞或句子,或者找相反的詞或句子,不但解決了寶寶無目的說話的問題,還豐富了寶寶的詞匯量,增加了寶寶對詞匯的理解能力;或是家長提供幾個詞,讓寶寶連成句子,借以鍛煉寶寶的應變能力與想象能力;家長還可帶寶寶多參加一些活動,將寶寶的注意力引向觀察生活的細節(jié),鼓勵寶寶運用多種感官去感受生活的細節(jié),如聞到什么,像什么的味道,摸一摸軟硬、冷暖,等等,引導寶寶按照一定的條理性講出來。待寶寶的年齡大一些,語言能力再強一些,還可以引導寶寶做口頭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