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萵筍的風土人情(2)

梅酒香螺嘬嘬菜 作者:談正衡


萵筍以食莖為主,很多人將葉子拋棄,很可惜。其實,萵筍靠梢頭的嫩葉子,經(jīng)水焯一下,燒熱油,放鍋里速炒,擱點辣的豆瓣醬,若是在上面澆上點帶渣的臭豆腐鹵水,就成了極有風味的季節(jié)性家常菜。也可以燒熱油鍋后,將紅辣椒和蒜末煸香,再把萵筍葉放下去,嚓的一聲,擱點鹽,這么炒出來,比館子店里的油麥菜有味道得多。萵筍葉切碎與豆腐同煮,也別具風味。

吃不完的萵筍腌起來,太陽底下曬干,裝入瓶子或罐里,要吃時,切成碎丁,炒或不炒都行,滴幾滴麻油,蘸點辣醬,咬在嘴中脆崩崩的響牙……就著喝粳米粥,不留意就吸溜兩碗下了肚。

別看萵筍身架大,腳底下卻沒有多少扯扯絆絆的根系維生,稍一扯就起來了。萵筍主要靠寬大的葉片進行光合吸收營養(yǎng),若葉片太密不透風,地氣濕熱的暖春天氣里,根部經(jīng)不住烘捂,常會濕漉漉爛禿了樁,頂部承接陽光的葉片雖仍在瘋長,但輕輕一碰,就軟軟倒下來。到了初夏,萵筍的莖逐漸伸長和膨大,葉頂長出頭狀花序,花黃色,果褐或銀白色,外面包著的冠毛,能像蒲公英那樣被輕輕吹起飄向不確定的遠方,充滿了芳菲詩意。

萵筍是外來菜,我不知道它是否在唐之前就移民過來了?反正杜甫是很饞吃萵筍的,當年窮困潦倒困居夔州時,買不起市上很時尚的高價萵筍,就滿懷希望在地頭灑下種子,卻只有野莧滿地,心心念念的美味綠菜并不見長出來,于是寫下《種萵苣》一詩以宣泄悲憤。不過,這老杜倒是遠比西方童話里那個懷孕的女人好,那女人隔墻看見人家園子里萵苣葉碧綠誘人,口里實在饞不過,丈夫無奈之下跳墻偷來給她吃,由此鑄下大錯——那萵苣是巫婆的,受了挾制,孩子生下來便骨肉分離,被巫婆抱走。

早年輔導兒子讀《格林童話》,有《萵苣姑娘》一篇,內(nèi)容與《灰姑娘》相近。后來我無意中看農(nóng)業(yè)資料得知,西方本土的萵苣,都是那種食葉的生菜。而萵筍這個名字,品咂出的是地道的江南風味,也更容易讓我憶起過往的鄉(xiāng)村歲月。想來,那個西方童話里大肚子女人所饞的,僅是碧綠的葉而已,她未必懂得食莖以及食莖之外的許多風味。

寫過《雨巷》的戴望舒有留洋的背景,所以他稱萵筍為萵苣,其詩集中有這樣兩句:因為小病的身子在淺春的風里是軟弱的/況且我又神往于家園陽光下的萵苣……

如果有誰問起,我們有多少前塵往事都遺落在“淺春的風里”?隔了歲月的迢迢光陰,我們還能看清家園綠畦的方向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