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重復這樣的星期天。為了彼此相守,犧牲個人的愛好。牽著手,陪我逛書店,或者陪他逛電腦城。從經濟的角度而言,在有關彼此愛好的這一場情侶博弈中,誰都沒有實現效益最大化。為了遷就對方,各自都有所放棄??蛇@又有什么呢,最為關鍵的是,我們一起共享好時光,這是此時的最佳選擇,最穩(wěn)定的均衡。
不同性格愛好的情侶,從走進愛情開始,就踏上了博弈之途。情侶博弈之所以又被稱為"性別之戰(zhàn)",指的就是男女雙方偏好差異所引起的"對局"形勢。這種對弈,可能是雙贏,也可能是雙輸。好在,就感情而言,輸贏的判斷并不功利。
歐·亨利的小說《圣誕節(jié)的禮物》,讓我們看到最動人卻最不經濟的情侶博弈。
吉姆和德拉是一對貧窮卻相愛的夫妻。吉姆有一塊漂亮的懷表,卻沒有表鏈;德拉有一頭美麗的秀發(fā),卻沒有好看的梳子。圣誕節(jié)來臨之前,他們都收到對方的禮物。吉姆賣了表為妻子買了梳子,德拉用秀發(fā)換回表鏈。從彼此驚訝的目光里,他們知道,原本的擁有才是對方所愛。
愛情是如此地打動人心,生活卻需要理性,以經濟實用為最大原則。所以,在走進婚姻之后,多數人的博弈,就變成互利互惠或者理性經濟人模式。
接著我的故事。
我結婚了,我和他依然會去書店和電腦城。只是,曾經被愛情改變的個人愛好重新復蘇。一進人潮洶涌的電子商城,我就開始犯暈,隨即后悔自己的愚蠢決定。我耐著性子在人群里擠進擠出,盡管嘴上不說,臉上的表情一定不怎么好看。照顧我的情緒,他迅速轉了一圈就決定離開。
為了給我以補償,下一次他"舍命陪君子"。在途經電腦城的十字路口,遲疑片刻,將車開到了書店樓下。我在書架間穿行,他坐在書臺上昏昏欲睡。由于心懷歉意,我時常急匆匆選了書在他睡著之前帶他離開。
我們決定改變方式,各自行動,各盡所需。既不彼此遷就、浪費時間,也不違背心意、滿懷歉疚。
其實,婚姻中的博弈,更多時候像自由貿易和貿易壁壘,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比較優(yōu)勢,互通有無--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就能獲得最大利益。如果相互爭執(zhí),各不相讓--你不去拜訪我的父母,我就不給你媽好臉色--對誰都沒好處。X國試圖對Y國進行進口貿易限制,提高關稅,則Y國必然會進行反擊,也提高關稅,結果誰也沒有撈到好處。
維持婚姻長久的,永遠是一種均衡的博弈。一旦失衡,愛情也就走到了盡頭。
到了離婚這一步,博弈依然存在。雙方心平氣和地分手,是零和博弈;兩敗俱傷,反目為仇,就是負和博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