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實,南亙山這地方真正的名字就叫男根山,因那座山而定。改名,還是1965年的事了了。當(dāng)時,來了一個上海人當(dāng)縣委書記,說:我怎么覺得這個地名如此粗俗呢?男根山就改作了南亙山。愛好舞文弄墨的書記對自己取的這個地名頗為得意,還專門寫有文字詮釋,其中有:“西南之土,山貌詭然,衣食父母,是為亙古”云云。
但除了奕華的家人(她父母也是上海人),小城人從不忌諱說出男根二字。更有人,直接叫男根山為“雞巴山”。改名后,這里的人,說的寫的地名仍是習(xí)慣中的男根山。書記私下里對奕華的父母抱怨:這是落后地區(qū)的落后意識。他有些難以理解,這里的人為何從不抱怨他們生在了這么個地名都難以啟齒的地方,甚至還感激呢。?偶爾,奕華內(nèi)心深處也會涌動出這種感激的,尤其是成為作家后。因為南亙山,是一個多么神秘而美麗的地方啊,像假設(shè)的天堂。
……
第一次坐飛機飛過南亙山,奕華才真正把這里看得一目了然。
南亙山是沒有退路的地方,被四面大山死死圍困,只有左邊笛山懸崖上鑿出的一條公路才能通向外面的世界。南亙山像渝都城的某種遺棄,孤兒似的被扔在了大山之間,凹下去,凹成一個水土肥沃的平壩子,恍若北方。但剛讓人松口氣了,那座山突然在妮兒河中拔地而起。很唐突,沒有任何預(yù)告、鋪墊,山已聳立。像一根形神兼?zhèn)鋮s孤獨的男性生殖器,離開地,直逼天。
它,天生就該叫男根山,怎么去改?
那山的確很孤獨:三面都是萬丈絕壁,赭色石崖。被太陽一照,沒有鮮亮起來,反而暗下去,呈深紫,有時又呈深咖啡色。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山更像一柄古銅色的利劍,兇光畢現(xiàn),不可一世,沒什么能與之抗衡的。絕壁之下,是密實的竹林、芭蕉林和桑樹。竹林黑壓壓的,像被濃墨浸泡過的云煙,把山腳的每一寸空隙統(tǒng)統(tǒng)塞滿;芭蕉林兵荒馬亂似的,像熱帶雨林的克隆。只有綠意盎然的桑樹是溫柔的景象,尤其是嫩葉兒剛爬上枝丫的那幾天,像處子四處張望著的臉子,清純又多情,向著妮兒河拋媚眼哩。是的,它在山與河之間,達成了諒解。
妮兒河時而煙波浩淼,時而盈盈一握的孱細(xì)。卻總是繞山而行,成罕見而神秘的Q形,然后匯入嘉陵江。
妮兒河的名字也是有意思的。當(dāng)?shù)厝肆?xí)慣文縐縐地稱女性生殖器為妮兒。有個段子說某男子趁著哥哥出門,向嫂子求歡。問,嫂子也(此字為口旁加一也),想我不?嫂子答:嫂子不想,妮兒想。
妮兒河的水從哪里流出來?是從男根山里流出來的……小城人喜歡這樣地自問自答,并為此推測感到興奮和刺激。不是么?女人的一切本身就來自男人啊。如果說夏娃是來自亞當(dāng)?shù)睦吖?,那么象征女性的妮兒河來自象征男性的男根山,不也是天?jīng)地義?
小城人還有個佐證,證明著山與河的關(guān)系:每月十五,如果有月,月亮的力量會把山細(xì)長的影子,投進妮兒河的入江口。那夜,不過才八點左右,男根山就像一只大腳踏中江口的命門,毫不猶豫。它把江口變得比深夜更黑,伸手不見五指。水,瘋也似地打著旋子,湍急,一口氣憋不過來了,就厲吼,小城人叫作“陰陽歡”。
小城人白天有人劃船去江口,是送客去嘉陵江邊,轉(zhuǎn)機動船下渝都。夜晚卻少有人去。如果去,便是一次特別鄭重的行動--“拜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