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雖不滿意,但愿意試一試。我更進一步地與她討論,如何在生活中將自己由教導者的角色,改為求助及需求的角色。男性是不容易屈服的,尤其是對權威的上司、父母,表面上或許沒有抗拒,但內心卻醞釀著對抗的能量,等到某個時機,積蓄的能量會一并爆發(fā)。男性總是期待自己有超能力,隨時能夠英雄救美,做太太的若是常常提出求助,先生感到被需要,就會由內心產生對家的向心力和價值感。更重要的,因為付出,他會得到感謝,他的頭頂上就會升起如天使、菩薩般的光環(huán),人也會變得溫柔而親和。兒子也是一樣,青春期的孩子,若能從生活中得到付出、服務的機會,當他有了成功的經驗,他就會主動、積極地付出,成為一個有責任,可以信賴的人。
“輔賢媽媽,辛苦是有代價的。難道你希望先生、孩子對你這種惡言相向的態(tài)度一直持續(xù)下去嗎?”
輔賢的媽媽沒有再多說什么了。“改變”不論對自己或別人都是困難的,我們要看見自己的內心,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在阻撓我們改變,因為改變會造成我們的不安與恐懼,潛意識不希望既有的習慣被打擾或更改,若我們能把改變兩個字改成“改善”,“改”了會更好,因為用字不同,潛意識也會放松,不再抗拒。
……
輔賢來報到時,他告訴我說媽媽最近好奇怪,都不會嘮叨了,他還真不習慣,也有一種失落、不知如何應對的感覺。因為他情緒失控的時候,媽媽不僅沒說他,還讓他一個人去平靜一下,有時還會倒杯水給他喝。他覺得自己好像被解除了武裝,感覺很輕松,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辦。
“試著去讀懂自己,為什么會憤怒?‘我’究竟想讓對方知道些什么?‘我’想要什么結果呢?這樣當你每次生氣的時候,你都能讀到真正的自己,你的內心就會升起感恩,感恩那些惹你生氣的人?!?/p>
輔賢還年輕,他可能無法理解,“生氣”并不是不好的行為,它反而是讓我們更深度認識自己的方法。因為當我們理解了怒氣這種情緒,我們會知道自己的需求,其實只是要被人了解、認同、知道而已,我們是很注意對方的想法及感受的。
“生氣時,我哪會想那么多呢?”
生氣不是一下就爆發(fā)的,它都有一些前兆。譬如輔賢說他很怕吵,只要是嘈雜的環(huán)境都會讓他心浮氣躁,很容易生氣。我希望他去觀察自己,從感覺不舒服到忍受不了的過程中,內心經歷了哪些對話?
“我真倒霉!”
“我很煩?!?/p>
“我沒必要忍受!”
“我受不了啦!”
“你憑什么可以這樣對待我!”
“誰怕誰!我跟你拼了!”
我們的內心隨時都有一些對話,不只是輔賢,許多男孩子都怕吵,一吵他就不能專注于內心的思考,“吵”還伴隨著一些不愉快的經驗。媽媽的嘮叨、爸爸蠻橫無理的斥責,老師、教官或上司的訓話,都會有許多的不滿,但我們又不能離開或制止,導致不愉悅經驗被積壓、儲存在潛意識之中。遇到類似的情境,它就會被重新呼叫出來。我們會被過去的經驗打擾,潛意識的運作其實是善意的提醒,卻很容易影響我們此刻的心情及判斷。只要我們時時察覺自己的心,壞脾氣將會成為過去式。
……
“輔賢,你希望別人怎么看待你呢?”
輔賢露出一臉傻笑,思索了一陣:“當然是有能力、高EQ、有領導能力、親切、被別人看重與歡迎!”
“你要怎樣做到你的期待呢?”
“不要壞脾氣,要有耐心,心平氣和不急躁?!?/p>
輔賢很想了解,怎樣的努力才可以做到自己期待的樣子呢?這看來復雜,其實,只要轉換我們常說的話,例如,把“我生氣了哦”改成“我有點不舒服”;“我很挫折”改成“我的想法和事實有些不一樣”;“我受不了”改成“我想讓自己休息一下”或是“我需要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而許多想法也同樣可以轉換,例如,“你憑什么找我麻煩”可以轉成“他想要告訴我什么”或“他想提醒我學到什么”,“我怎么這么倒霉”可以轉變成“我可以從這件事學到什么”。
事情沒有好壞,只有想法不同。只要能讓自己在生活中保持一顆“學習”的心,就能理解任何事的發(fā)生都是有原因的,也都能夠幫助我們自我提升。
輔賢似乎不再自我否定,也不再指責、抱怨啰嗦的媽媽;他有了新的決定,要讓自己開始一段新的生活!